争议柳传志
原创:春节特别节目 德林社
编者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刚刚过去的牛年,一些商界大佬经历了各种故事,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掌声也有争议。面对浪花般不断袭来的挑战,他们如何把握攻守的分寸,有哪些得失?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春节期间,德林社推出《春节特别节目》,为你解析大佬牛年的财经故事。系列文章共6篇,本文为第1篇。
柳传志的牛年过得并不舒心。
在中国的商业史上,追寻最早的企业家,必绕不开三个人,柳传志、任正非、王石,他们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并最终在某个时期成为教父级的偶像人物。
王石在这轮地产调控周期之前功成名退,将摊子交给郁亮,退休后的王石,话题总是和田朴珺、红烧肉、健身、爬山有关,早早地将自己的人设埋入到人间烟火中。
而任正非创立的华为,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已经成为民族科技的代名词,孟晚舟归国更是将华为的民间好感度拉满。
相比于王石和任正非,柳传志则要苦涩的多。
先是女儿柳青担任总裁的滴滴赴美上市后被监管,主要应用至今未恢复上架;再是联想在港股本来想再上科创板,也是无疾而终。
最令柳传志难受的则是司马南在新媒体上对柳传志和联想“狂轰滥炸”,将涉嫌“国资流失”的帽子扣在了柳传志的头上。
这样来自舆论的铺天盖地,对于柳传志来说挑战不可谓不大。
要知道,在两年前的2018年12月,柳传志还获得过“改革先锋”称号。在之前,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短短两年柳传志亦或是联想发生了什么呢?让柳传志的风评大变?
客观而言,这两年,联想和柳传志本人并未有大的动作。联想集团也着重往新基建、云计算等硬科技上去发力和努力。
比如,在联想的品牌愿景中,其写道,“联想所有的技术——即便是最基础的——都将从智能开始。从设备到数据中心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我们将智能技术解决方案带给最需要它们的人。”
字里行间,联想都希望让自己的标签贴上科技。
不过,无论联想怎么努力,其在全球第一大PC的地位深入人心。而在很多人的认知里,PC只不过是一个组装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
那么,冷静下来,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需要客观回答两个问题。一是PC市场全球强敌环伺,为何联想做到了第一?二是联想全球第一的PC地位,是否有效促进中国与PC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相信如果能客观回答这两个问题的人,还是能承认联想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的,也能承认联想有其自身的产业链价值。
不过,在中美贸易摩擦,特别是核心芯片技术被卡脖子之际,被认为最应该去突破技术壁垒的联想,没有达到民众的期待,这种未及预期进而转变为一种舆论的群嘲。
柳传志该怎么办?宣布拿出联想的资金研发芯片?
上一个宣布投入巨资研发芯片的是格力的董明珠,格力的股价已经从高位66.79元跌到了现在40元附近。
联想作为港股上市的公众公司,在拿出巨额资金进行一个领域的投入的时候,恐怕柳传志还得考虑公众和资本的意见。
对于柳传志来说,还是应该在嘈杂声中回归商业的本源,联想有联想的发展战略,但大联想投资板块可以更多以资本去赋能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也符合国家引导资本进入高科技行业的大战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柳传志可以在自己的范畴内承担民众的期待,民众也应该给企业家更宽松的环境,对于柳传志的批评当然可以有,但切忌妖魔化和上纲上线,市场经济最需要的便是理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