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引起本次疫情为奥密克戎变异株

2月26日晚,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本轮疫情有关情况。市政府副秘书长翟现春表示,面对突发疫情,在省统筹指导下,我市坚持全市“一盘棋”,科学应对、精准防控,果断提级指挥调度,深入开展溯源排查,严格落实区域管控,坚决防止扩散外溢,全面强化社会面稳控。接下来,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的有关部署要求,科学精准有序处置好此次疫情。

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罗小勇,市商务局四级调研员黄伟强,大朗镇委副书记谢伟良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何碧怡主持。

引起我市本次疫情新冠病毒为奥密克戎变异株

翟现春在发布会上通报了疫情处置总体情况和应对处置情况。

2月24日,我市大朗镇在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人员中发现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随后在其密切接触者中检出多例阳性个案。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省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月26日0—19时,在我市大朗镇第一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排查中又发现8例阳性个案,另外在管控区重点人群排查中发现1例阳性个案,均为轻型,均在大朗镇内,均已转运至定点收治医院隔离治疗。

经省、市专家研判,本次大朗“02·24”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一方面,国内本轮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周边城市疫情形势复杂。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对外经贸来往密切、人员流动频繁,且当前正值节后人员回流高峰期、复工复产高峰期,来莞返莞人流量大,管控难度大。

另一方面,根据全基因组测序,引起我市本次疫情新冠病毒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2进化分支),传播力和隐匿性强。我市近日新增感染者主要分布在一个工业园区,该区域人口密度较高、人员接触频繁,因此出现病例在短时间内多发的情况,且存在一定的扩散风险,不排除后续还会有新增个案,给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将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动态调整核酸检测范围

翟现春表示,面对突发疫情,东莞在省统筹指导下,坚持全市“一盘棋”,科学应对、精准防控,重点做好5个方面工作。

东莞果断提级指挥调度。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指挥体系,市主要领导当晚到达大朗镇,迅速成立市、镇两级应急处置工作组,实行提级靠前指挥、扁平化运作,前后方协同作战,调度各方资源力量抓好应急处置。

深入开展溯源排查。省市镇三级联动组建流调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处置。截至2月26日18时,初步排查出在莞密接541人、次密接372人,分类落实集中或居家隔离管理、高频次核酸检测等措施。25日迅速在大朗镇、松山湖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26日在南部临深九镇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含大朗镇开展第二轮检测),预计目标采样620万人。接下来,还将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动态调整核酸检测范围,请广大市民群众积极支持配合。

倡导大朗镇广大市民减少不必要的镇内人员流动

严格落实区域管控。第一时间对相关个案涉及的重点场所进行严格管控,科学精准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同步开展重点人员及重点场所核酸检测、环境检测及终末消杀工作。25日10时起,对进出大朗镇的所有道路(莞樟路过境除外)实施交通全面管制,人员车流原则上只进不出。大朗镇密闭娱乐场所暂停开放,餐饮单位暂停堂食。倡导大朗镇广大市民朋友减少不必要的镇内人员流动,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聚集。

坚决防止扩散外溢。对2月8日以来有大朗旅居史现已离莞的涉疫人员做好提醒告知工作,并将有关信息通报相关地市进行联合协查,对与病例同时空人员进行赋黄码。25日晚发布第51号通告,要求离莞出省须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等,引导市民非必要不离莞、不出省,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旅行社等带头落实相关要求,严防疫情外溢风险。

全面强化社会面稳控。全市各类场所严格落实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规范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景区景点、餐饮单位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严控大型会议等聚集性活动,强化密闭娱乐场所等重点场所防控措施,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面宣传,提升全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服务保障,指定大朗医院、常安医院作为非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收治封控管控和防范区非新冠患者。设置24小时医疗救治服务热线,并在大朗镇杨涌村等封控、管控区域设置便民医疗点,全力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

请广大市民群众切实增强防范意识

翟现春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的有关部署要求,科学精准有序处置好此次疫情。

鉴于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请广大市民群众切实增强防范意识,做到非必要不离莞、不出省,理解、配合和支持一线疫情防控人员的工作,严格落实科学佩戴口罩、测温验码等防控要求,持续做好个人防护,齐心协力打好这场防疫攻坚战。守护安全防线,静待春暖花开。

焦点问答

1.为什么本轮疫情的确诊病例新增较快?

病例新增速度较快有3个方面原因

发布会上,罗小勇介绍了新增确诊病例情况和主要活动轨迹以及本轮疫情确诊病例新增较快的原因。

罗小勇表示,省、市疾控中心对我市已报告病例中的8例病例的相关标本进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该8人的序列完全一致,提示属于同一传播链。其他病例的测序工作正在持续开展。

罗小勇表示,相比既往疫情,本轮疫情病例新增速度较快。首先是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人员具有病毒载量高、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的特点,比如我们在阳性病例曾接触的叉车把手、灯的开关、手机表面等处均检测出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标本。

其次,感染奥密克戎病毒的人员发病往往较为隐匿,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有的感染者自行服药,不利于早期发现疫情,比如某感染者2月22日出现症状,因症状较轻,直到2月24日才就诊,就诊发现异常后我市马上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落实相关管控措施。

同时,本次疫情的多数病例均为某企业的员工,大家在厂内集体工作、居住厂区内,人员密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

2.大朗采取哪些防控措施,接下来如何做好民生保障服务?

从严从速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谢伟良表示,疫情发生后,大朗镇从严从速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立即启动应急处置,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二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加强社会面宣传管控。

接下来,大朗镇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将全面做好民生服务保障。一是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价稳供,避免出现哄抬物价、囤货居奇的情况,梳理39家重点生活物资保供企业名单,优先发放车辆通行证。二是做好封控区、管控区的生活物资保障,封控区全面落实专人配送物资上门,管控区设立物资供应站点,打通物资供应“最后100米”。三是做好便民保障服务,尤其是医疗、心理健康等服务保障,切实关爱老人、孕妇、幼儿、重大疾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紧急求助事项。

3.如何统筹做好市民生活物资保障以及供港物资保障工作?

全市目前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黄伟强表示,在统筹做好市民生活物资保障方面,我市主要做好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市场供应渠道畅通,二是确保生活必需品储备充足,三是确保应急工作机制健全。整体看,全市目前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市场供应方面。当前,我市主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商超、连锁便利店都正常营业。其中,粮油企业库存粮食折合原粮约44.5万吨,可供应120天;食用油约7.5万吨,可供应350天。蔬菜每天稳定到莞约8200吨,生猪屠宰约1万头,完全可以满足市民需求。水果、蛋、奶等其他生活物资供应也正常有序。

政府储备方面。目前我市粮食储备超82万吨,其中成品粮可供应一个月。食用植物油储备共7000吨,可供应约一个月。另外,食盐储备共5300吨,冻猪肉储备共2800吨,还有一定的饮用水、方便食品储备,可以满足应急需求。

同时,我市健全有关工作机制,建立了全市重点生活必需品保供企业名单、物流配送企业名单和物资保障联络人员名单三张表格,明确了“谁有货、谁能送、找谁干”,能够及时应对局部疫情生活物资需求。

黄伟强表示,在统筹做好市民生活物资保障的同时,东莞按照省、市的有关要求,成立供港生活物资保供专班,全力保障供港生活物资。

一方面,全力开通“莞港”水运专线,拓宽了我市供港生活物资运输方式,保障香港民生稳定。另一方面,协调疏通供港蔬菜渠道。

相关链接

新增病例情况和主要活动轨迹

新增病例情况

2月26日0—19时新增确诊病例情况如下:

病例1:男,48岁,大朗镇杨涌村某公司员工,现居住于大朗镇杨涌村。

病例2:女,64岁,大朗镇杨涌村某公司员工,现居住于该公司宿舍。

病例3:男,15岁,大朗镇杨涌村某公司员工的亲属,现居住于大朗镇杨涌村。

病例4:男,50岁,大朗镇杨涌村某公司员工,现居住大朗镇新马莲村。

病例5:女,42岁,大朗镇杨涌村某公司员工,现居住于大朗镇杨涌村。

病例6:男,19岁,大朗镇杨涌村某公司员工,现居住于大朗镇杨涌村。

病例7:女,45岁,大朗镇杨涌村某公司员工,现居住于大朗镇杨涌村。

病例8:男,35岁,大朗镇杨涌村某公司员工,现居住于该公司宿舍。

病例9:男,29岁,大朗镇杨涌村某公司员工,现居住于大朗镇新马莲村。

经初步流调,上述病例近日均在大朗镇内活动,主要活动轨迹为:

杨新路82号心约餐具厂、杨新路124号旭杰工业园、聚佳豪百货杨涌店、杨涌怡和公寓、鸿德模具厂、杨涌村出水巷55号、正亿百货(大朗店)、新马莲村新马路88号、杨新路107号、嘉友生活超市(杨新店)、沙步村光为电器厂、家进福百货(新马莲店)、佳斯顿麻辣烫、隆江猪脚饭(云莲路店)、攸县猪肉粉(云莲路8号)、麻辣英雄重庆老火锅(大朗店)、星宇网吧(东湖一街)、三津汤包(杨涌村菜市场)、8090奶茶店(杨涌店)、美佳便利店(杨新路169号)、新意思纺织有限公司(杨新路168号)、郑公涌一区宗祠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