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打造品质文化之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东莞发展之路、在“双万”新起点上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设品质文化之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与其他方面相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品质文化之都,传承好、传播好岭南文化和莞邑文化,使之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岭南之美、东莞之美;赓续并弘扬好东莞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使之深入人心,将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彰显制度之美和发展模式之美。
建设品质文化之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东莞是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尤其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壮大动漫游戏、潮流玩具等文化产业,促进文旅消费升级,是“双万”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必将促进东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相长、双提高。
建设品质文化之都,是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的必然要求。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决定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生活品质的提升已不仅仅是基本物质的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将成为提升生活品质更为重要的方面。建设品质文化之都,就是立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推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丰富、文化建设氛围更加浓郁,使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蓝图已经绘就,今后五年,是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全面建设品质文化之都、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关键五年。站在新起点上,文化建设务必立足群众、根植本土、面向世界,实现新的提升和跨越。
一是立足于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的所想、所盼、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为群众提供价值引导和精神指引,构筑东莞千万人口大家庭中每个人强大的精神家园。要应人民群众所需,打好文化惠民“组合拳”,加强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以各种形式把文化服务送进社区、工厂和学校等基层单位,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活动品牌。要丰富形式,拓宽渠道,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引领和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整体文明形象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根植于东莞大地。东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开展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一定要扎根于东莞大地,结合莞邑历史,联系本土现实,着眼东莞未来,把东莞元素凸显出来;不仅要挖掘好、研究好东莞的过去,做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和开发,还要总结好、传播好东莞的今天,加强城市形象塑造和宣传,集中力量打造高品质文化IP,擦亮虎门销烟、东纵抗日、篮球城市等名片,凝聚城市精神,彰显东莞特色,推介东莞模式,提升东莞文化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三是面向世界与未来。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作为国际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外来人口占三分之二的新一线城市,东莞的文化建设,必须要立足东莞、面向全国和世界。既有本土特色,又能兼容并包,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找到归宿、实现价值;既要主动向外界推介东莞发展模式,展示东莞人文风采,又要吸收世界各地文化精华,学习其先进发展经验和文化建设模式,博采众长,多元发展。必须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全面了解国内外文化发展最新动向和趋势,探索信息化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做时代和潮流的开创者、引领者,与时俱进去适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要求;尤其要着眼青少年群体,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和传播手段,使本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未来社会相协调,推动形成年轻一代有追求、外来一族有奔头、未来一代有希望的文化高地。
(作者系东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