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配置惠民保

作者|祝辉‘中国保险学会’

  提要:

  • 面对惠民保产品,消费者要做的是:提高认知并理性参与。

  • 已有商业健康险的民众没必要再买惠民保。

  • 惠民保同样有起付线和除外责任,需清楚了解。

  • 配置惠民保,同样要考虑产品的可持续性问题。

  其实,惠民保热潮的背后,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居民对医疗健康保障与日俱增的需求。

  可以看到,社保虽然做到了广覆盖,但其保障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多层次的保障需求;商业保险虽然能做到多层次保障,但其投保门槛和保费也高。

  惠民保的出现,弥补了社保与商业保险的中空地带,让非标体、超龄及特殊职业等人群也能拥有更多元的保障。

  不过,在人们热捧惠民保的同时,监管机构也对惠民保的发展进行了“把脉”,对惠民保的逆选择、高赔付、潜在亏损等风险进行提示,并要求各人身险公司引起重视并着力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面对惠民保产品,消费者要做的就是:提高认知并理性参与。

  惠民保,并不完美

  从默默无闻到迅速“走红”,成长时间如此短的惠民保,其发展之路难免会遇到问题。

  对此,监管已多次提示相关发展风险,并给出建议引导惠民保发展。例如,2021年6月,监管机构印发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2022年1月,监管机构再次下发《关于印发商业健康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近年来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在各地快速发展,但该类业务由于不进行核保、统一费率,产品大都为短期险,可能因为参保人逆选择导致项目不可持续,同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还设置了业务最低赔付水平要求,保险公司很可能出现亏损,降低后续参与积极性”。

  对此,业内专家也指出,目前多数惠民保项目刚刚启动,业务总体运行平稳,风险暴露尚不充分。对已开展业务进行分析发现,一些项目存在保障方案数据基础不足、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产品管理有待规范、存在盲目抢占市场的“短期行为”等问题。

  不过,对于目前“并不完美”的惠民保未来应如何发展,监管机构也给出了建议。

  上述《通知》指出,一是保证城市定制医疗项目持续性,包括不断优化城市定制型等产品设计,增加参保人群黏性,确保项目可长期持续,稳定参保群众长期保障预期;二是推动开放基本医保居民个人账户使用,为本人及直系亲属缴纳保费,吸引更多人群参保;三是客观全面宣传产品责任,对产品的保额、免赔额、自付比例等关键信息进行重点说明,减少销售误导;四是扩宽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筹资来源,鼓励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补充基金,为支付能力不足、罕见病患者等群体提供费率或赔付政策倾斜,实现共同富裕。

  惠民保,适合哪些人群?

  “天下没有一面盾牌能挡住所有的剑”。同样,没有一个保险体系能防御所有的风险。正是由于各医疗保险体系有着各自的不足,才有了惠民保存在的价值。

  其实,惠民保的推出,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商业医疗保障体系的短板。但这从另一个层面也可解释为,惠民保的推出只能算一个较好的医疗补充。

  那么,惠民保适合哪些人群呢?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类人群。

  ●已有既往病症的人群

  数据显示,2021年,在“北京普惠健康保”301.51万参保群体中,“80后”参保人数最多,占比超22%。同样,“沪惠保”参保人群中,“80后”也是参保主力军。

  为什么“80后”会成为参保主力军呢?

  究其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80后”已成为我国家庭结构中的顶梁柱,最后一批“80后”今年也已33岁,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病不起、死不起”使他们逐渐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

  另外,由于“80后”的成长期正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初期,大家的保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甚至对保险抵触。可当他们真正意识到保险重要性的时候,许多“80后”开始进入“三高”人群阶段,身体各方面机能开始退化,却发现自身因健康方面的原因而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眼中的“非标体”,被保险公司拒保、责任除外或大额增加保费。

  而惠民保的推出,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使他们不至于被商业健康险拒之门外,在遇到疾病风险后,也有了更多的“逃生”勇气。

  ●中老年人群

  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带病体,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毛病。当前,大多数老年人都是“80后”“90后”的父母,早年曾或多或少遇到过保险电话的“骚扰”,从而对保险产生了本能的抗拒。再加上这些老年人当年大多数由“单位”管着生老病死,从观念上就觉得买保险是多余的。

  当他们真到老了的时候,却发现“单位”没了,或者“单位”不管生老病死了。这时,他们才想起要去配置商业健康险,却发现已经配置不了了。

  对这些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医药方面的支出也在相应增加,但收入却永远定格在那点微薄的退休金或银行存款上。一旦生病住院,在花光社保上限报销金额和自己的积蓄后,接下来就得花自己子女的积蓄。

  这时,很多老人“后悔”当初没有配置点商业健康险,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现在即使部分中老年群体能买到少量的商业健康险产品,也存在保费“倒挂”的情况。

  现在,惠民保的推出,就相当于政府牵头给这一群体一次“后悔”的机会。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这两年各地推出的惠民保,为何中老年人投保居多的原因。

  ●经济条件十分不宽裕的人群

  由于惠民保属于普惠性质的产品,其本质就是政府背书的商业保险项目。产品性质,就已决定其只能解决基础的医疗保障问题。

  如果条件稍好的保险消费者,要想获得更多的医疗保障和更优越的保险服务,可以选择百万医疗险;如果中高端人群在就医过程中想获得更优越的医疗服务,比如想去私立医院或者知名医院国际部、特需部就医,还可以购买中高端医疗险。

  其实,就价格而言,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百万医疗险,并不比有的惠民保贵多少。以30岁的人群为例,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主流百万医疗产品便宜的大多两三百元钱,比每年195元的明星产品“北京普惠健康保”贵不了多少,但在报销额度、免赔额、外购药、赴国外医疗等方面,却比惠民保强得多。

  可以说,市面上所有惠民保产品涵盖的保障内容,百万医疗险产品都涵盖了,而百万医疗产品涵盖的项目,大多数惠民保产品都不涵盖。

  那么,为何大多数民众不选择百万医疗险,而追捧惠民保呢?

  究其原因,除了政府大力推广惠民保,以及上述由于年龄、健康等方面原因不能投保百万医疗险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

  具体来说,从价格上看,惠民保与百万医疗险差不了几百元钱,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现实生活中,对于那些在为生计而发愁的消费者来说,指望他们再多掏几百元钱买个百万医疗险,那无异于“何不食肉糜”。

  另外,从目前的投保数据来看,大多数投保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投保,一个人每年增加一两百元的保费支出,一个典型的五口之家,一年就得多增加500元到1000元的保费支出。

  因此,惠民保的底层设计逻辑不是为了给中高收入人群提供一个新的、个性化的风险保障体系,而是将徘徊在商业医疗险边缘体系的人群应收尽收,使他们用更少的钱获得比基本医保稍多保障条件和服务的商业医疗保障。

  ●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

  高危职业人群,不要说容易被商业健康险拒保,甚至有许多意外险、人寿保险都容易将这些人群拒之门外,或者大幅增加保费。原因很简单,“高危”意味着高赔付概率,商业保险公司本质还是要赚钱的,没有动力为高危职业人群提供保险保障。

  此次,由政府牵头推出的惠民保,虽然没有在合同条款中明确强调高危职业人群也能投保,但已将投保条件放宽到“不限职业”,就说明高危职业人群也能投保。这也说明政府对这类人群的关爱,细心地考虑到了这部分人的商业医疗险需求。

  配置时,多点理性

  对于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的惠民保产品,消费者在配置时需要多点理性,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已有商业健康险的民众没必要再买惠民保

  如今,惠民保属于“网红”产品,“低保费、高保额”的显著优势再加上大多数产品有政府背书,以及网络的推波助澜,导致一部分不明真相的民众以为是“薅”政府和保险公司的“羊毛”,纷纷盲目抢购。有的已经购买百万医疗险、中高端医疗险等商业医疗险的消费者也盲目地加入抢购大军,导致保险产品的重复购买。

  正如上文所述,惠民保只是基本医疗险和商业医疗险之间的补充。惠民保所具有的保障功能百万医疗险都有,惠民保好比是“缩水版”的百万医疗险。

  另外,配置了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的消费者,一旦出险,保险公司也不会重复赔偿。虽然惠民保价格只相当于一顿麦当劳午餐的价格,但也没必要盲目浪费,完全可以把配置惠民保的钱,再添个几十元,去购买一份意外险,以便多获得一重保障。

  ●惠民保同样有起付线和除外责任

  广大民众不要误认为惠民保有政府背书就意味着会有政府兜底,会像基本医保那样,只要看病吃药就能拿医保卡报销,甚至可以拿医保卡购买米面粮油。

  本质上,惠民保还是一个商业保险,只不过政府在其中起到鼓励、引导和规划的作用。一般来说,是商业保险就不可能太亏本,就会有看病住院的起付线和除外责任。只有在基本医保及大病保险报销后,自费部分超过一定限额才能由惠民保报销。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惠民保产品的起付线比百万医疗险更高一些。

  ●要考虑产品的可持续性问题

  惠民保是一款以一年为计算单位去缴费的短期险,目前来看,各保险公司并未承诺可以续保,也未说明不可以续保。

  产品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和保险公司的盈亏情况。目前就已经出现个别城市的惠民保产品因无法维持而下架的情况。

  毕竟,惠民保是带有一定社会公益属性的产品,其本质是政府背书的商业保险项目。因此,在惠民保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设计和运营。保险公司“在商言商”,虽有心公益,但难以承受巨额亏损。所以,大多数健康的年轻群体还应在能投保商业健康险时,尽量在能力范围内配置一份商业健康险,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