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反复为原本平静而常规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孩子们也再一次开启居家线上学习2.0时代。虽然他们都已经是线上学习的“熟手”,但时隔太久再一次体验,不免也会容易陷入“不谈学习,母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亲子关系“循环”中。不知道在孩子居家学习2.0时代,作为家长的您都有过哪些情绪感受呢?暴躁易怒?焦虑压抑?抑或无奈疲倦?而这些情绪不及时进行疏导,都将会进一步影响亲子关系,带来不必要的冲突。
相信没有哪位父母生来就想指责、吼骂孩子,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想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身为父母,没有容易二字。我们不仅要关怀孩子、包容孩子、理解孩子,我们更不能忽略自己,要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善待自己、关怀自己。人无完人,父母也非圣贤,也总是在犯错中不断成长。萌萌姐姐邀请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东莞市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东莞高级中学专职心理老师肖健美为徘徊在崩溃边缘的广大家长送上“自我关怀大礼包”。
【场景重现】
孩子居家学习期间,家长您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场景一:叫孩子起床上网课引发冲突
妈妈:赶紧起床,网课要迟到了!
孩子:好困,让我再睡两分钟。
妈妈:不行,来不及了!马上起来!
场景二:催促孩子交作业,批评指责
妈妈:今天网课作业都交了么?
孩子:嗯
妈妈:嗯是什么意思?别以为我不知道啊!肯定又没交是不是?
孩子:唉!别说了好么?
妈妈:你不交作业还有理了,还不能说了……
场景三:怀疑孩子上网课时偷玩手机
妈妈:(孩子上网课时,在门口偷偷观察)心想“有没有认真听课?不会在偷偷玩游戏吧?”
孩子:(发现被偷偷监督)心想:“唉,说好的信任呢?”
学习明明是孩子的事情,可为什么家长却如此不淡定呢?焦虑、烦躁的情绪又来自于哪里呢?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情绪ABC理论认为,真正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去解读发生的事情,我们的解读决定了将产生怎样的情绪。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面对孩子时,我们的情绪感受并不取决于孩子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去想孩子的行为,如何给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让自己情绪平稳。
例如:当看见孩子在玩手机时,如果我们大脑中对这一行为的解释是:他就是这样子贪玩、迷恋手机,心思都不用在学习上,一点儿自觉性都没有,要不成绩也不至于这么差……此时我们焦虑、愤怒的情绪就会立马被激活,怎么看孩子怎么不顺眼,接着就是一场亲子冲突。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两败俱伤。
但如果我们对这一行为的解释是:孩子也需要自己的娱乐,老在家待着也怪无聊的,和同学聊聊天、放松一下也好。此时我们并没有把玩手机和学习联系在一起,只是理解了孩子想放松、和同学交流的心情。这样的共情能让我们接下来更冷静、平和的与孩子沟通如何使用手机的问题,而不是唠叨和指责。
研究发现,父母的情绪状态构成了孩子成长重要的家庭情绪环境,会对孩子认知、情绪、行为各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家庭的情绪环境也会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情绪。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充满消极、不稳定情绪的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灾难。
居家学习,家长与孩子长期近距离相处会出现不少摩擦和冲突,双方都会有各种负面情绪产生。身心疲倦、耐心耗尽而又充满消极情绪的家长是没有办法和孩子进行积极沟通的,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能心安学习。在亲子冲突发生时要记住: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因此,居家学习2.0时代,家长更应该先学会自我关怀、重视自己的情绪调节,才能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俗话说通情达理,只有顺畅平稳的表达情绪,才能积极有效的传递道理。
家长如何进行自我关怀
1、活在当下
家长进行自我关怀,首先要学会活在当下。
父母要能觉察自己的困苦和情绪,既不否认问题的存在,也不沉迷于负面的影响。试着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去压抑、否认或者放大这些感觉。
例如:当父母因为孩子没有好好上网课而批评他,甚至发脾气动手打孩子之后,又会感觉到内疚、自责,觉得自己很失败,“怎么就教出这么不自觉的孩子?”内心充满自我批评的声音。此时家长要能觉察到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想法以及这些消极的评价。既不能全盘否定自己的付出,也要接纳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求改善的方法。
2、普遍人性
其次,家长要能理解你在亲子关系中的感受可能是普遍人性。
父母在养育孩子遇到挫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想法,甚至有一种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认知。出现“我就是那个唯一糟糕又失败的家长。”“别人的孩子都能好好上网课,就自己的孩子做不到。”“这孩子再这样下去开学就完蛋了”之类的想法。但事实却是:在居家学习中,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很自律自觉,尤其是以往自律能力差的孩子更不可能一下子做的很好。不妨多和其他家长聊聊,了解遇到问题的普遍性、减少自我批评,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朋友像自己一样面对同样的养育挑战时,你会如何安慰和鼓励这个朋友。然后以同样的方法来安慰和鼓励自己。
3、自我友善
最后,要学会自我友善。也就是对自己好一些。当父母在养育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仅要觉察并接纳自己的焦虑、挫败及自责的感觉,也要意识到这些困难是不少父母都曾有过的经历。最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善待及体谅自己。这样相比只是愤怒自责更能有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和面对现实。
例如:当青春期孩子对你总是爱答不理,即使你心平气和地想和他聊聊网课作业没交的事情,他却对你大发脾气时,你会愤怒和委屈,认为孩子不领情,自己很失败,是个受害者。于是你和他大吵一架,不欢而散,之后又自责自己的冲动。而当你开始自我友善、体谅自己作为青春期孩子父母的不易时,你会更温和地劝慰自己,减少冲动行为的爆发。
你也可以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表达对自己的友善,例如:练瑜伽、找朋友聊天、做美食、跑步等让自己平复心情。
你还可以通过肢体触碰来关怀自己。比如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蝴蝶拥抱。这些行为都能够减少不适感和失落感。

专家介绍:
肖健美,东莞高级中学专职心理老师。东莞市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班授课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东莞市教师团体辅导培训班导师、东莞市生命护航进校园宣讲师,东莞市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委会委员。东莞市学生心理健康援助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