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丨专家热议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如何“青山常绿”

日前,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根据政策,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在50%的税额幅度内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但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持续增加。

为进一步支持疫情下的市场主体纾困发展,近段时间以来东莞也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为企业缓解经营压力,增强发展信心。涉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企业风险保障服务、减轻经营主体资金负担、减轻经营主体成本压力等多个方面。

一直以来,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有哪些?疫情下,政府该如何精准施策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东莞该如何用好政策,让中小微企业“青山常绿”?本期“三人行”邀请到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知名财经评论员谭浩俊共同讨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 白明

政策出台提振小微企业发展信心

记者:请问如何看待近期国家以及东莞出台的这些政策?对小微企业会产生哪些影响?对于东莞来说,该如何让这些好政策细水长流,滋养市场主体“青山常绿”?

白明:各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向社会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重视小微企业发展,有效提振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企业风险保障服务、减轻经营主体资金负担、减轻经营主体成本压力等,东莞多项措施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让政策雨露更好地滋养到小微企业,而不是本身抵御风险能力就比较强势的大型企业,地方需要从当地中小微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精准扶持,提高小微企业“造血”能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企业竞争中,小微企业处于天然劣势,政府要想方设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同时要善于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研发积极性。只有这样,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才会增强,中小企业“造血”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胡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不仅要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还要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总计全年减税退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就达1.5万亿元,总的减税幅度超过去年1.4万亿之多,这个力度是空前的。当然这个总盘子落实到各地,要根据所在地小微企业的规模、结构分布,落实多少是不一样的。各地要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首先是依法,各地减税退税要在现有税费征收的框架之内,但也预留了政策空间,关键是既要有应急性政策举措提振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又要有可持续性,各地要根据地方财力在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灵活运用政策空间,目的就是要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这就是说不仅政策要细化实化,更要因地制宜、推出减免小微企业税费的创新性财政支持举措。

谭浩俊:东莞此次出台的政策涉及部门众多,涵盖的方面也多,体现了东莞对于中小企业复苏、解困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推动国家政策落地,持续做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工作中,东莞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取长补短。在当前疫情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要做好保市场主体的工作,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千方百计保护好市场主体,为经济恢复保存元气。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生存成本攀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运输成本扩大,劳动力成本变相增长,销售渠道拓宽增加费用等等,政府要从要素供给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应当千方百计放松各种供给约束,降低中小企业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在于脱离或者不完全融入产业链,一盘散沙,核心能力弱,东莞要为具备条件的小微企业融入相关产业链提供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进入核心价值创造群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解决小微企业困境首先要降成本

记者:以东莞为例,当前中小微企业遇到了哪些痛点问题,该如何解决?

白明:小微企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紧张,流动资金不宽裕,抵御风险能力弱。疫情发生后,企业生产受限,订单缩减,销售不畅,回款难度大、金额少。但房租仍要上缴,工人薪资照发,企业成本压力大。此时不管是员工离职还是客户收回订单,都是小微企业承受不住的风险和生存考验。

解决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就是要解决他们的资金流问题。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企业成本。可以通过减免租金、税费等,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奖励,例如稳就业奖励、技术改造奖励、产品优质奖励等。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政府可以搭建对接平台和渠道,畅通银企沟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给小微企业,创新更多适用于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同时,政府要做好风险保障,可以适当为贷款给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提供政策福利或者资金支持,做好兜底工作。

胡敏:东莞小微企业比重大,目前加工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小微企业比较多,还有许多产业配套性企业和出口型企业,因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产业链供应链冲击比较严重,有限的财税减免政策落到它们身上,可能总量不足、受惠不够。根据以往的经验,政策的覆盖面因为比较大,往往会边际效益递减,或者是“救一时难以救一世”。因此,地方政府在实施税费减免政策进程中,还要加强政策引导,在企业结构重组中做文章,比较有力的做法,就是先扶持头部企业,将助企纾困的政策“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力度推进中小微企业的产业转型、产业整合、企业组合和产品整合,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上的配套企业有序重组、主动衔接。这里既要尊重市场选择,但需要政府做好产业引导和服务,对于那些确实没有生存发展机会的企业,要及时“腾笼换鸟”,在存量调整中实现结构的根本提质增效。

谭浩俊:从小微企业面临的情况来看,最紧要的问题是融资难、融资贵;制约其长远发展问题在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比较弱、产品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困境。“活下去”成为了小微企业的首要任务。东莞小微企业众多,要让小微企业长久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活力因子,东莞要适时推出有关产业重组的政策,让企业避免恶性竞争,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东莞可以重新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以强强联合的方式,让零散的小微企业形成完整的供应链,通过供应链、抱团取暖的方式抵御风险,形成良性发展。

知名财经评论员 谭浩俊

鼓励金融机构愿贷敢贷,破解融资难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疫情影响下,小微企业也普遍反映最需要的是融资支持。目前,小微企业融资还面临哪些梗阻需要破解?东莞该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白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首先要解决的是破解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的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实体经济,首先要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完善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机构的权益保护,确保银行和支付机构的资金回收、适当获利,营造和完善利于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两者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是建立高效服务体系,通过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特别是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搭建平台,畅通银企沟通渠道,引导双方合作共赢;此外,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专业化水平,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心。

胡敏: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是这几年来货币政策的一贯主张,但具体落实到地方,效果并不显著,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应该说,在央行推出一系列结构性货币工具之后,市场报价利率已经逐步接近了动态均衡点,综合融资成本还是下降了,现在主要问题还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度不足。这主要的原因是社会信用体系和债务追索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商业银行不愿意冒市场风险对小微企业愿贷敢贷。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一点看,就是要创新商业银行的信贷考核绩效机制,同时鼓励建立针对小微企业发展的专业性股份制银行或者建立小微企业的联合授信稳定发展基金,小微企业可以用远期期权和信用抵押参与这样的信贷工具或信贷机制。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这方面可以先行一步、大胆创新,形成示范。

谭浩俊:破解企业融资难,东莞要利用好地方性商业银行,更多地探索适合本地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以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等进行抵押贷款。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需要金融创新,东莞不缺金融机构,但缺乏一个平台,把金融机构放在一个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把信息渠道打通,帮助解决小微企业求路无门的问题。东莞众多小微企业,都可以成为中小银行服务的对象。但问题是小微企业太多,且生存在经济的边角里,中小银行找不到服务对象,拓展渠道的成本很高。此时,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推动服务创新,推动金融平台的建设。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 白明:政府要想方设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善于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研发积极性。只有这样,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才会增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现在主要问题还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度不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信用体系和债务追索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商业银行不愿意冒市场风险对小微企业愿贷敢贷。

知名财经评论员 谭浩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需要金融创新,东莞不缺金融机构,但缺一个平台,把金融机构放在一个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把信息渠道打通,帮助解决小微企业求路无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