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 专家热议广东连出三大激励性政策为企业减负

3月25日,《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广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以下分别简称为“预制菜十条”“服务业若干措施”“稳工业32条”)同日发布。

一天之内连推三项重要政策,广东稳增长、撑企业的决心和力度超出预期。本期本报“三人行”栏目邀请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刘金山,共同谈论上述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东莞该如何利用政策手段稳住产业链、供应链。

本期嘉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 林江;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 刘金山

政策有的放矢,提升企业信心

记者:广东为什么会选择在此时密集出招?为什么瞄准这些领域?三个文件在行业部门、支持方式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陈及:当前由于国际形势不稳定导致经济形势动荡,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飞涨,又因为疫情暴发采取封闭管控等措施,导致经济变化曲线向下,广东市场主体危机四伏,挑战严峻。一天之内广东省政府连推三项重要政策,体现了稳增长、撑企业的决心和力度,也体现了广东省政府应对危机的超前意识。

广东相比其他省份,市场经济的意识较强、市场敏感性高,政策执行力也较高,从此次出台的政策就能看出来。这三个政策都聚焦于减轻市场主体的负担,通过减税降费等手段帮扶市场主体,同时针对行业特点,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力求把政策效果最大化。总体体现出稳中求进、长远结合的理念。

林江:此次密集出台的政策是一个标志,代表广东省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帮扶企业发展、稳住经济大局。此次出台的政策,涉及第一、二、三产业,落实到中小微企业,保企业也稳产业,政策布局系统全面,且落到实处。

从减税降费到提升企业积极性,从激活企业活力到政府有保障供给体系,广东省多层面为市场主体减负,同时尽量避免防疫带给企业的影响,政策细致且深入系统,力度够大的同时,实现各政府部门的协同和一致,给市场主体打了一针强心剂。

当前,百年大变局仍在演进,全球疫情尚未消散,短期经济压力巨大,市场主体的悲观情绪蔓延。政策的出台,既能切实有效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刘金山:近期广东遭遇疫情“倒春寒”,深圳、东莞等省内多地出现本土确诊病例,这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意味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将会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市场压力,最主要的表现为,在这种冲击之下,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防止企业资金链、供应链断链以及订单断需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必须使用铁腕方式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本次发布的三项政策,有的放矢,分别瞄准工业、服务业、预制菜产业,其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所以要把保持工业平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的服务业,在服务业助企纾困尤为重要。

统筹协调,全力做好工业稳增长

记者: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部门也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从财税、用地、用能等方面加大对相关企业帮扶力度。从政策出台的背景看,该如何充分认识工业经济和传统产业平稳运行的重要性?针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特点,“稳工业32条”哪些政策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或者您认为该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陈及:广东主要依靠实体制造业起家。经过多年发展,工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不断升级优化,是广东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广东这么多年积累下的发展优势。危机之下,广东必须保住家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此次出台的“稳工业32条”,范围更广、政策更精准,就是要防微杜渐,给企业创造更有利于发展的平台,避免蚁穴决堤。

当前消费低迷,出口低迷,反映在制造业上,就是订单缩减、购销受阻。用政府手段减轻企业负担,最重要的是财政支持。在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对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用真金白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通过各种现金奖补帮扶,效果更直接。待企业经营好转后,财政收入随之增加,补贴企业的财政支出自然会回补财政系统。

此外,政府还应该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营商方面的成本,减少企业在政策申报上的交易成本。在企业融资困难时,政府可采取贷款贴息或政务承担利息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尽可能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让企业保持一定盈利。

林江:面对疫情冲击,广东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工业是广东最主要的经济基础,工业的平稳增长对宏观经济的稳增长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工业经济在保持整体经济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工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工业产品制造涉及各个行业、各个产业。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工业中的第三产业比重也越来越重。因此,工业稳增长对其他行业的平稳发展也意义重大。因此,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系统布局的观念,打出精准的政策组合拳,避免政策宽泛而落不到实处。首先,政策要关注到疫情期间,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经营压力的问题,加大中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力度,提供激励资金等;其次,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发挥市场主体活力创造环境;再次,政府要处理好稳存量、求增量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传统产业的稳定运行,保持基础增长,同时也要聚焦先进制造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将稳增长与育动能有机结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供应链,培育壮大未来增长动能。求增量方面,政府应当抓好工业发展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趋势,积极推动工业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

刘金山: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外贸产业大省,广东工业稳则能稳住全国出口以及供应链、产业链。针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特点,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一是让政策快速、及时普惠,如减税退税降费政策要快速落地,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实行政策不能拖延尤为重要,要做到及时传达和执行。二是对于企业而言,应及时设立政策信息源,归纳汇集各级政府的最新政策,及时申报。三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力量,打通统一数据库,建立政策发布平台和数据库。比如各部门打通信息,避免材料重复申报,避免各部门在处理企业信息时缺乏协同性,让企业用互联网自助式申报,让企业少跑腿。

夯实基础组建联盟,莞企面临新机遇

记者:“稳工业32条”中提出要通过招商引资,提升产业链韧性,探索“链长”“链主”企业协同推进建立重点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机制,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保障重点生产物资供应。东莞又该如何补齐、完善以及强化产业链,抵御外部风险?

陈及:完整且稳定的产业链都具备一家或多家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带动组织上中下游企业顺畅运行。但东莞的现状是中小企业众多,大型龙头企业缺乏,产业链缺少核心企业的支撑。经济形势动荡下,也意味着产业链的瓦解和重组,这对东莞中小企业是危也是机,因为东莞中小企业有机会与外部核心企业构建战略性的供销关系。因此,对于东莞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着急引进核心企业,而是夯实自身优势。东莞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势,提升产品质量,创新研发,打造成本优势,等待核心企业伸出橄榄枝,进入稳定的产业链。政府和企业协会要积极宣传和普及,让受困于目前境况的中小企业看到风险和机遇并存,增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

林江:补齐、完善和强化产业链,东莞首先要做好规划。什么是主轴?什么是自己的主导产业?哪些是基础产业?我的产业企业在全球、全国处于什么位置,是什么水平?这些都需要政府和市场、从业者、企业家做充分沟通,全面调研,从而有针对性地精准招商;同时也要考虑到,目前东莞招商引资的难点和堵点在哪,是资金还是人才?是产业配套还是政策力度不够?东莞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也需要意识到,招引到好的企业、项目可遇不可求,东莞也要自己培养链长、链主企业,健全企业培育机制,为企业创投、发展提供良好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出台配套措施。

另一角度,东莞还要鼓励和引导不同产业的互动,加快形成产业发展的生态。政府要发挥自身的规划功能,做好基础配套工作。

刘金山:目前,世界各国、城市的竞争不光是企业竞争,更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东莞中小微企业众多,应组建产业联盟,形成一个或几个主导企业。如依托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在特定细分行业领域,推举一家或几家,主导协调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运行。另外,在融资时,主导企业代表洽谈可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难度和门槛;而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大企业谈判能力强,具有一定优势。疫情之下,政府层面要加以引导,鼓励企业家加快组建产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