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科协:汇聚高端创新资源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2019-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国家、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国家、省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申报“科创中国”试点园区贡献单位,东莞市2021年度工作良好市直单位(经济建设类)以及四项全市“单打冠军”——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下称“东莞市科协”)过去一年实绩满满。

2021年,东莞市科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创新驱动为主线,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技创新和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大功率的“科技引擎”。

2022年,东莞市科协将继续团结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开启科协事业新征程,为推动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科协智慧和力量。

■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2021年院士主题论坛

拉高标杆

引领高端智力服务创新驱动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关于东莞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咨询课题》《关于东莞市激光技术及产业化咨询课题》《东莞市造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战略研究》《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智能制造行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2021年9月份,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暨东莞市科协召开了2019年度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9项研究课题全部验收通过,为东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科学的建议。

2019年度的研究课题是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批立项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及选题涵括“战略及规划性课题”“重大决策、政策出台类课题”“经济及社会类课题”及“科技及人才类课题”四大类。这9项课题,充分发挥了市院士咨询委员会高端智库的作用,为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提供了城市建设、科技布局、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众多方面的建议,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建设出谋划策。

从立项到验收,东莞市科协切实推动了课题申报评选,推动课题的研究成果指导生产实践,并及时总结上报课题成果应用中的亮点。

为进一步用好用活科技创新智库资源,进一步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在办好了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2021年年会基础上,东莞市科协还举办了“问计院士座谈会”、院士主题论坛活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成果。

为鼓励东莞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国家、省级科技(专利)等计划项目,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落户东莞,东莞启动“科技东莞”工程资助项目,为科技项目发放配套资助奖励。2021年,东莞市科协承担了该项目的专家评审和管理职能,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评审,顺利组织完成12个专项15个轮次的1003项申报材料的评审工作,并向东莞市科技局推荐了449名专家,为东莞科学发展、科学决策提供高层次人才资源支撑。据了解,通过不断完善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东莞市科协目前共争取了3966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入库。

治世兴邦、强国富民,智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东莞市科协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上取得扎实成效,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价值的咨询成果。

■2021年东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仪式

创新方式

提升科普品牌之力

打造“流动科学馆”巡展、“健康新生活”科普系列讲座、“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天文科普活动、“东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2021年,东莞市科协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实施,通过科普日、常态化科普活动,打造系列科普品牌,抓好青少年、老年人、产业工人、农民、公务员队伍这五类群体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据统计,2021年东莞市科协通过打造系列科普品牌,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共开展活动达98场次,覆盖人群超过1.2万人次。

以全国科普日、科技宣传周为载体,东莞市科协在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上,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联合东莞市各镇街科协、相关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将开展了60项、120场次的系列配套科普活动,受众人群覆盖未成年人、社区居民、企业劳动者达5万人次。活动包括科学小达人评选、健康新生活讲座、流动科学馆、绿色环保创意大赛、火星航天科普嘉年华、科学影像节、急救技能培训等,主题丰富、新鲜好玩,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现场咨询、科普讲座、科普表演、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展开,寓教于乐,吸引市民参与科学探究与互动体验,在全市范围内掀起科普热潮。

2021年,东莞市科协还举办了以“仰望星空——天文主题科普展”“好玩的科学”“保护生态文明——海洋贝壳展”“中国古代科技展”等主题科普展览共4场,配套展览讲解以及相关科普活动,接待观众超18.3万人次。

在科普方式创新上,东莞市科协也不断扩大科普阵地,布局更多科普场馆,积极对接上级科协科教类资源,深入社区、学校、产业园区开展品牌科普活动,大力支持中小学校在青少年中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科协着重提升“互联网+科普”工作实效,做优做强“东莞i科普”等互联网科普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东莞市科协积极动员做好东莞地区第二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上赛的各项工作,参赛总人次达11.15万,位列全省第七。还举办了2021年东莞市“我是科学小达人”评选活动,共收到86件优秀视频作品,活动投票总数达12万,阅读量达34.84万人次,评选出“十佳”科学小达人和网络人气奖,相关活动稿件阅读量超10万。

■东莞市科协天文主题科普展活动

导向引领

打造多层次科研尖兵

“打铁还要自身硬”。

2021年的东莞市科协,加强理论武装,切实铸牢思想基础。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科协“十大”会议精神等重大专题,组织会议学习38次。多形式、多载体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2021年,东莞市科协党史学习教育共发放指定教材110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5次,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2次,基层党组织书记讲专题党课3次;举办党史专题培训班19班次,培训人数445人;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4场。

“以党建带会建,以会建促党建”,东莞市科协积极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通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等多形式的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肩负起以科技创新主动赢得发展的重任,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赋能,2021年东莞市科协开展了寻找东莞“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

最终,东莞市科协评选出2021年度2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有为“嫦娥四号”登月着陆器制造太阳能电池的中科院博士,有援助湖北的抗疫英雄,有专注生态环境领域的特色人才,涵盖医疗、生态环境、材料科技等各个行业。

赵秀芳博士就是其中之一。其与团队独立研发的“华南地区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景观营建技术研究”项目,荣获了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颁发的“2021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该奖是以社会力量办奖形式设立的全国建设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项,含金量满满。

立足“双万”新起点,科创引领新未来。东莞市科协充分发挥了自身组织智力资源的优势,服务东莞创新驱动发展。2021年,实绩满满,包括深入实施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促成东莞成功申报“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松山湖高新区成功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园区。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香港及大湾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主题,举办了2021年中国(东莞)智能终端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绿色创科日活动,有效促进粤港智能终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举办了2021“欧创赋能东莞智造”海智项目,集聚东莞5G产业及消费电子领域的企业代表、创业团队、海智工作站园区企业、投资机构及媒体等百余名嘉宾,来自欧洲国家的3个科创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了大型线上路演活动。

企业科技工作站是市科协接长手臂、形成链条、密切联系服务企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举措。

建好企业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工作者。2021年5月,东莞市科协新建东莞市海智工作站,即东莞市擎洲智能生物光电研究院有限公司海智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海外人才和智力优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技术引进和专项考察等活动,为东莞社会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海智工作站正式建立以来,东莞市科协通过举办海智论坛、海智工作内部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强与境内外科技团体的沟通联系,建立境内外科技团体、机构资源库,加大海外人才和优秀科技项目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推动海智工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搭建平台

提升学术交流水平

2021年5月30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成功入围“科创中国”试点园区。

近年来,东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人才、项目资源在我市落地。“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打造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品牌,旨在构建资源整合、供需对接的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作为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升级版,将对促进东莞的发展动能提升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2021年,东莞市科协积极对接国家级学会的科技、人才和项目资源,积极申报和创建“科创中国”试点园区。东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春扬表示:“东莞将发挥好全国学会与东莞市科协所属组织及松山湖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好科技服务团,促进松山湖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建设,促进企业家‘所需’和科学家‘所能’有效对接,帮助企业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创新应用,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速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统筹拓展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助推园区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升级取得实效。”

一直以来,东莞市科协积极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构建科技资源和服务平台,为东莞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东莞市科协引进国家级、省级学会和其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集聚创新资源,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加强东莞市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对原有29家东莞市院士工作站开展清理工作,保留了市院士工作站3家。积极鼓励并扶持各学会和组织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会将学术观点、学术思想转化为科普资源和咨询建议,增强对政府、企业、社会的服务能力。

科学技术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让科技工作者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赋能,东莞市科协充分精准把握科技工作者需求,积极搭建科技工作者成长创业平台,打造真正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东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东莞市科协搭建关怀互动平台,为科技工作者工作和生活提供多样化贴心服务,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我们以学术交流为媒介,打造科技工作者网络联系服务平台,增强工作联系和情感交流,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思想、情感、学术交流需求”。

此外,东莞市科协也十分注重帮助提升科技工作者能力,支持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积极面向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人才服务和研究服务。大力促进科技工作者的知识更新,继续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职称辅导培训、职称晋升资助、出版科技专著资助、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资助等服务。据统计,2021年东莞市科协资助科技人才职称晋升96人,资助原创新科技专著出版2项。

站在新起点

彰显科协新作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交织重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博弈的战略支撑和胜负之手。2022年,东莞迈上“双万”城市的历史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东莞市委市政府强调,新的一年东莞市科协要努力提高政治站位,服务中心大局,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网络健全、联系广泛等独特优势,带领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着力聚集创新资源、着力服务科学城建设、着力强化智库建设,贡献科协新作为。

2022年,围绕东莞发展目标,落实东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东莞市科协将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继续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以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东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主线,着力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大力支持和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园区(松山湖高新区)建设,提升服务成效,充分发挥科技智库作用,开展个性化科技工作者服务。

科普方面,将继续通过创建科普阵地、资助科普活动开展,引导社会各界围绕东莞市科技创新热点、社会民生热点,聚焦五大重点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充分利用松山湖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探索科普工作新形式,推动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科研机构、有科普价值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科普化,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

推动东莞经济发展,东莞市科协将深入实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大力支持和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园区(松山湖高新区)建设,积极引入国家省市各级科协资源,推进数字经济和科创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社团与科技工作者的能动性,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提升服务东莞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水平。

智库建设方面,东莞市科协将整合多方资源和渠道,进一步规范专家智库日常管理。探索建立专业学科分类体系,为市级科技计划评审、评价储备专业权威的智囊团队。用好用活评审专家库资源,建设更具特色的地方智库。继续优化市院士咨询委员会委员队伍,为解决东莞发展瓶颈问题出谋划策。

人才服务方面,持续做好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的联络服务工作,开展好院士专家东莞行活动。开展个性化科技工作者服务,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机制,协调解决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深入打造东莞“最美科技工作者”品牌,提升东莞科技软实力和城市形象。大力推进科协综合业务提升项目,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莞市科协将继续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投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实践,为东莞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