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东莞“双报到” 赋能“双胜利”

■“红马甲”帮助群众生成“葵花码”

壬寅孟春,疫情突袭。

这次病毒来得狡猾而凶猛,迅速席卷全国28个省市。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珠三角城市疫情也是形势复杂。东莞面对的是2020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最棘手的局面。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急关头显本色。在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高位统筹和“全省一盘棋”的强力支持下,东莞创新疫情防控机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党员干部“双报到”为“小切口”,推动党员干部迅速下沉社区抗疫一线。截至3月底,全市先后有2000多个单位党组织的5.5万名党员,无畏逆行冲锋一线,强化末端执行力,服务社会群众、促进基层治理,织密社区疫情联防联控网,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为东莞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夺取“双胜利”夯实了组织保障。

党员“回家”,为基层注入磅礴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前沿。此轮疫情突如其来,村(社区)防疫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成为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

“双报到”工作“一线牵两头”,把市直单位、镇街机关与社区、小区无缝对接,让一线干部有了更多“娘家人”,使党员、居民“亲上加亲”。

东莞依托社区“网格化”,“双报到”的在职党员深入全市593个村(社区),市直单位和镇街机关与社区联防联控,正是社区一线抗疫防控忙而不乱的“压舱石”。

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扎实推进全市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村(社区)开展“双报到”活动,机关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在职党员结合职业特点、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在居住地或单位报到村(社区)认领公益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在小区治理、应急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凝聚人心、整合资源,汇聚起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合力,有效提升了机关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责任感,激发了社区党建新活力。

■“红马甲”做好小区清洁消毒工作

下沉社区一线抗疫,则成为检验“双报到”成效的试验田。

“2·24”疫情当晚,东莞就有26个市直机关单位党支部、1112名党员深入58个村(社区)开展“双报到”,支援防疫工作,协助核酸检测采样超过10万人次。大朗镇77个机关单位党组织、2000名在职党员组成抗疫先锋队,火速投入核酸检测工作,当晚即完成杨涌村1.1万多人的核酸采样,以实际行动彰显“东莞速度”。

同心抗疫,下沉社区一线的党员干部如同“回家”一样,都用自己的方式与“家人”并肩作战、携手“抗疫”。

——3月13日,星期日,松山湖高新区开启全方位疫情防控模式,“人员只进不出”。滞留在“湖里”的市人社局党员赵丽萍就地转化为志愿者,立即进入“市直机关及镇街人员松山湖防疫群”。短短两天内,这支党员志愿者队伍从30人增长到200多人。党员就近就地化作“红马甲”,既实现人员、资源火速集结,又不影响封控封闭区域管理。大家迅速就位,认真做好现场指引、人员分组、维护秩序等工作,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疫一线。

——3月14日起,常平镇实施封闭管控,辖区内高速路口交通管制,数百名货车司机滞留路上,面临饮食难题。常平镇“两新”组织党建服务中心主动认领任务,组成爱心便当志愿服务队,连续三天为每位司机送上盒饭、水果、饮用水等,及时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举手之间却彰显“东莞温度”。

——3月16日,厚街慕思公司党支部的党员方竟成接到通知,所在企业封闭管理,他当即申请留厂。他说:“我是厚街人,也是一名党员,在疫情面前,应该主动站出来,守护好自己的家园。”寥寥数语间,却是千万人口众志成城的“东莞态度”。

在东城温塘、樟村社区,每次核酸采样,都有水务工程运营中心“红马甲”忙碌的身影。在东城党工委委员卢锡钧的带领下,水务工程运营中心党支部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党员下沉社区,如同回家一样,大家携手抗疫。”卢锡钧如是说。

在市直单位、镇街机关党员干部的模范引领下,全市群团、“两新”组织的党员也都动起来了。疫情期间,来自医院、公安、城管、网格、社区等单位的党员干部闻令而动、服从部署,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编织出严密的抗疫工作网络。

在基层社区,党员干部放下局长、科长、专家、教授等各种职务和身份,身穿“红马甲”“蓝马甲”“黄马甲”……从大朗到松山湖,从中堂到凤岗、从车站到小区,在东莞的每一寸土地上,聚力筑牢防疫“红色”屏障。此轮疫情期间,全市2000多个单位党组织、5.5万名党员落实“双报到”,努力把防疫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每一条街道、每一位居民,大家齐心协力以“党旗红”守护“健康绿”,为一线疫情防控注入磅礴的“红色力量”。

■“红马甲”协助儿童核酸采样

协同治理,提升服务内生动力

一线驰援,抗疫有我。

市直单位、镇街机关党组织结合“双报到”机制,让社区党建从“独唱”变为“合唱”,资源从“独享”变为共享,社区建设从“单建”变为“联建”,实现社区与共建单位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此轮疫情防控中,下沉村(社区)的党员们还成立了1000多个临时党支部,凝聚素不相识的党员干部,一起并肩作战,让党旗在抗疫的一线高高飘扬。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面对这新一轮“疫情大考”,在市直单位和镇街机关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党组织和党员也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东莞筑牢疫情“防护墙”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莞城运河东1号万科小区党支部书记冯锦笑压实工作责任,让服务更精准、更到位,做到核酸检测“不漏一人”、温情服务“不漏一人”、隔离不隔爱。

在日常核酸检测中,“红马甲”深入小区“扫楼”,逐门逐户通知,对于年老、行动不便等群众,还主动联系社区安排上门采样服务。冯锦笑了解到小区抗疫一线双职工家庭的困难,马上当起了他们孩子的“临时妈妈”,一连七天每天为孩子们送午餐。

——塘厦镇大坪社区某住宅小区,从镇机关下沉到社区支援防疫工作的党员李佳庆、罗志整合各方资源,联合10多名志愿者接力25个小时,为一位八旬老人买到急用药。

瑞康花园是横沥镇重点区、管控区,有一栋楼被列为封控区。在这关键时刻,小区里市直单位及镇街机关党员,迅速与小区物业党支部携手合作,把核酸检测、寻医送药、物资分派等工作,细化到人,开展点对点服务,将应急药品和日常采购物资送到市民家门口,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为近3000人的小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充分展示“红色物业”小区、五星级党组织的担当和使命。

——东城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东城税务分局党支部书记、局长伍兴球率队多次前往峡口社区协助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并主动认领服务岗位,加入一线值守,每天坚守均超过10个小时。这批“红马甲”在当好宣传员的同时,还按照“社区-小区党组织-物业-楼栋”的管理模式,积极做好“消毒员”。切实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

社区是有效防控疫情的第一线,也是底线,更是物资消耗的重点保障线。“2·24”疫情以来,东莞市生活物资保障组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工作机制,组建专班深入一线指导调度,畅通市场供应渠道、加大备货补货力度、确保生活必需品储备充足。“双报到”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整合资源,人力物力齐支援,为群众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保障在家隔离居民的正常生活,“红马甲”代办志愿服务,为居民代购蔬菜、水果、面食、药品……上门为他们送生活物资,清理生活垃圾,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米”的问题,满足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去,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

■“红马甲”放置冰块为医护人员解暑降温

长效机制,“双报到”夯实组织保障

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疫情防控一线是个“战场”,也是检验“双报到”的“考场”。东莞推动各级党组织聚焦重点难点,重心下移、服务基层,构建“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长效机制。

东莞市直单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抗疫,最早是在2020年1月31日(正月初七)。面对当时全国疫情严峻形势,东莞市委果断发动80个市直单位4000多名干部,分批奔赴全市113个公路检疫点、高速路出入口站点、服务区、车站等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2021年东莞“6·18”和“12·13”两次疫情期间,为支援全市大规模核酸检测,东莞市委组织部更是两次连夜发动,分别发动了80多个市直单位5600多名和6100多名党员干部支援一线,两次都是在凌晨完成集结,一早就去到各个镇街,协助创造了一天核酸检测1100多万人的“东莞速度”。

如今,抗疫应急机制从临时倡议趋向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东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市直单位党员干部支援基层一线的做法,伴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常态化,目前已固化成常态化的工作举措。市委组织部建立市直单位党员干部支援一线抗疫应急响应机制,除了保证最基本的运作,党员全部身着“红马甲”,迅速下沉一线抗疫。

樟木头镇有一位八旬阿婆,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接到核酸检测通知,一时不知所措。她儿子在电话里安慰她:“等一下就有‘红马甲’上门,他们一定有办法。”

这样的温暖故事在东莞层出不穷。在东莞,“红马甲”就是党员、干部的代名词,在群众心目中是最可信赖的、最可依靠的力量,就是“定心丸”。有家企业2000多名员工需要核酸检测,一开始担心会影响生产,抗疫工作队“红马甲”进驻后,人手充实,井然有序,两个小时就完成检测任务,企业照常生产,没有任何损失。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机关单位党组织结合“双报到”活动要求,还开展上门服务活动,助力企业满工满产。寮步镇“两新”组织党组织落实疫情防控规定,组建企业党员先锋队,协助企业员工完成“莞e申报”,设立信息排查、体温检测、卫生消毒等党员责任岗,筑牢守护企业和员工安全严密红色防线。常平镇经济发展局、应急管理分局、消防大队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驻村团队干部,深入结对村(社区)开展“暖企行动”,协助企业做好“莞e申报”、核酸检测、宣传疫情防控政策等工作,全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

2022年这波疫情发生以来,尽管受到封控、管控等影响,但是市直单位仍然有4700多名党员干部主动报名参加。结合“双报到”机制,全市有5.5万名“红马甲”奋战在抗疫一线,这无疑是疫情常态化最强劲的力量。市委组织部落实市委部署,激励干部担当,还建立考核机制,着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识别发现敢于担当、表现优秀的干部,为东莞“抓好双统筹、实现双胜利”夯实组织保障。

当前,东莞正全力以赴,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严从紧从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充分彰显东莞打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夺取“双胜利”的决心,向市民群众传递信心稳定人心。而东莞“双报到”机制下在防疫一线担当作为的广大党员干部,必将让“双胜利”的底色更重、亮色更显、成色更足。

■“红马甲”为居民送生活物资

记者观察

“双报到”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这个疫情频发季节,一抹红温暖一座城。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以扎实落实“双报到”长效机制为抓手,动员市直单位和镇街机关党组织、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和村(社区)结对共建,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市民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切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疫情防控成为检验“双报到”的主战场。

此轮疫情以来,东莞2000多个机关党组织、5.5万名党员主动落实“双报到”要求,下沉社区一线,化作“红马甲”,与基层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在疫情排查、小区封控、群众服务等工作中当先锋、做表率,聚力筑牢防疫“红色”屏障。

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红马甲”化身“宣传员”“服务员”“保障员”,顶着高温酷暑,耐心劝导、细心指引、搬运物资、安抚老幼,让群众吃下“定心丸”。“红马甲”也带动更多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小区封控、核酸检测、物资保障、垃圾清运、特殊群体关爱等工作。大家守望相助,戴好口罩,站成“一米线”,有序排队,相互提醒,甚至有人从家中为医务人员取来饮料和冰袋。显然,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让群众抗疫有了“主心骨”。

危重关头彰显担当,关键时刻映照初心。“双报到”疫情防控机制,引导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勇担当,一大批滞留在封闭封控区域的党员,就地就近化身“红马甲”,既实现人员、资源迅速集结,又减少了交叉感染风险,更鼓舞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士气。

凝聚“双报到”力量,筑牢抗疫“红色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舍“小家”顾“大家”,着力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代购生活物资、协调应急药品、小区清洁消毒……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服务群众“零距离”。

疫情防控紧要关头,党旗在社区一线高高飘扬,实现防控力量和责任全覆盖,无死角、盲区,保证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这不仅坚定了大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极大提升了社区疫情防控力量,更彰显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战疫的使命担当。

“双报到”长效化、制度化,不仅刷新抗疫“东莞速度”,也创新防控“东莞模式”,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