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下的稳增长,一季度东莞经济呈现三大特征

文 / 于长洹

  4月27日,东莞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出炉。一季度,东莞实现GDP2449.12亿元,同比增长2.2%。

  客观来说,东莞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暂时困难,虽然运行总体平稳,但受内外部环境超预期影响,稳增长仍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

  透视经济运行状况,除了要看主要数据指标,还要透过数据看到经济运行趋势。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多点频发带来的多重考验,东莞经济的韧性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前,东莞经济呈现出承压重、韧性足、潜能大三大特点,一季度经济数据让我们读懂了东莞经济的韧性基因。对于刚刚迈入“双万”新赛道的东莞而言,经历这次本土疫情“倒春寒”,一定程度上也检验着其经济发展“成色”。

  承压重:稳 “双链”存在较大挑战

  从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东莞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特点。当前,东莞经济面临多重压力,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对全市经济稳定形成压力;去年东莞同期高位开局,今年稳增长压力较大;疫情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同样面临压力。

  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东莞在其发展历程中也曾经历多次险滩。在遭遇多次危机冲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东莞经济挺住了,而且发展更有信心、有底气。

  2008年,经历金融危机的淬炼,东莞加快腾笼换鸟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发展壮大,为东莞新一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冲关万亿GDP城市的道路上,也是一波三折。2020年受疫情影响,东莞GDP未能按预期破万亿。2021年,东莞经济强势复苏,成功跨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在外界看来,经历了几轮疫情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东莞能够站上“双万”新赛道,是非常不易的。

  今年一季度,东莞再次遭遇本土疫情,不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集中反映在跨境物流受阻、供应链不畅、原材料价格攀升等问题上,对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城市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对东莞的中小微工业企业造成较大冲击。

  我们必须要清醒看到,疫情仍然严峻,作为“世界工厂”,东莞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还存在很大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如果产业链供应链无法稳定,就容易引起对预期乃至市场信心的波动。

  因此,维持 “双链”稳定成为东莞今年来政策端发力的重点。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东莞及时出台纾困、保链系列政策措施,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提振了市场发展信心。

  韧性足:工业底盘依然扎实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对于制造业重镇东莞而言,尤为如此。经历疫情大考,东莞能恢复元气,这与其长期坚守制造业发展的底色和优势密不可分。

  从一季度经济数据也可以管窥一二:一季度,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66.08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速大幅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4.18亿元,同比增长3.6%;以“倍增企业”为代表的龙头则发挥了引领作用。

  可以说,正是制造业稳住了东莞的增长脚步,也保持了东莞跃动的经济活力。

  由20万家工业企业、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3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和19家超百亿企业、3家千亿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这是东莞经济最重要的基本盘。

  透视东莞的产业发展,可以发现其具有市场开放早,成熟度高,投资环境好,空间大的优势,政府具备了成熟运行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还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在遭遇外部环境的冲击时,东莞产业依托市场的力量,往往呈现出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东莞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华为、OPPO 和 vivo 三大智能手机“巨头”齐聚在此,产业链具有极高完整度。在疫情之下,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东莞企业表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就像弹簧一样,越是承压,越是坚挺,这离不开完整产业体系的支撑和企业的未雨绸缪。

  疫情期间,东莞市相关部门曾对全市规模较大的36家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尽管有疫情、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但全年订单稳中有增的占比仍然有61.3%,对东莞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乐观的占比高达83.9%,在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造等方面有资金投入的占比为71.0%,普遍反映今年全年预计保持增长态势。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疫情之下,更体现出“东莞制造”的韧性,由于产业体系完备,关联性、耦合度强,东莞工业经济确保了循环畅通,其抗压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也得以凸显。

  潜能大:经济新动能不断积蓄

  进入第二季度,面对不确定因素和挑战,东莞稳增长依然面临压力。此时,市场主体的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东莞市也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近期,东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密集到基层、企业开展调研,召开工作会议,在多个场合鼓励企业坚定发展的信心。

  在东莞全市重点外资企业代表座谈会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座谈会上,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都表态称,要充分看到东莞经济的韧性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加快高质量发展。

  近期,笔者在调研走访企业中也发现,东莞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透过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看到,产业新风口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新潜能不断积蓄。

  这与东莞的城市定位相契合。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已经明确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以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是东莞抵御风险、安身立命的必然选择,是东莞抢抓风口、稳中求进的最大底气。

  看科技综合实力——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范围,东莞科技创新跃升“国家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22%大幅提升至3.54%,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看重大项目——今年,东莞全市力争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200亿元。一季度实际完成投资225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年度任务的18.8%,新开工项目33个,超额完成预定目标。东莞优越的营商环境也吸引着企业“用脚投票”,华为、京东等巨头也在持续加码。

  看城市活力——根据此前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在人口吸引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东莞力压苏州、成都、杭州等大城市,排名全国第五;截至4月15日,东莞实有市场主体150.27万户,总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平均每7个东莞人就有1个是老板。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和产业红利,东莞正在积蓄起新的潜能。稳增长压力下,我们更加能够读懂东莞经济的韧性,我们坚信,东莞经济一定能行稳致远。

  (作者:于长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