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位居东江之畔,盛产莞草可制席而安梦,又因盛产莞香树可制沉香而安神,东莞成为香飘天下的历史名城。
这里因“世界工厂”而为更多人所知,成为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智能手机、每5件羊毛衫、每10双运动鞋,其中之一就是东莞造;每10台口罩机,也有6台是东莞造。特别是2021年,东莞进入“双万”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迈过万亿元门槛,是我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美经贸摩擦深刻演变、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持续承压等严峻复杂形势,东莞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成绩单背后,是奋斗与拼搏、坚持与坚韧、辛劳与智慧,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和有益启迪。

资源的流动从来向优。毗邻港深广三个一线城市,有近水楼台之利,但如影随形的是虹吸。“做得好是左右逢源、两头吃水,做不好是大树底下不长草。”肖亚非说。
在莞深临界处的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一张1978年的老照片吸引了记者:长安镇的青年正在水库起劲地练游泳。为啥练游泳?游往香港寻找机会。当时长安镇流传一首打油诗:青年跑光,田地丢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
东莞干部难忘当年的辛酸往事,时时鞭策和警示自己。作为全国唯一紧挨三个一线城市的地级市,东莞如何在强大的虹吸力下谋发展?

(一)巧借东风,大树底下好乘凉。
东莞因市场选择而兴,因善抓趋势而起。“珠三角”时代,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四城串成的黄金经济走廊上,东莞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崛起为“世界工厂”。随着陆域视野的“珠三角”变为海域视野的“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城市竞合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善与趋势为友的东莞人,也在“大树底下”酝酿着新的城市梦想。
从港深引入的科创新风,催生了新的产业。2014年,东莞启动“机器换人”计划,并支持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联合创始人李泽湘在松山湖创办了机器人基地。湾区时代,李泽湘将带着“松山湖”标签的成熟孵化模式输出香港、深圳,撬动整个大湾区的高校、供应链、风投等资源,在该基地平台上批量化复制机器人创业明星。
莞深之间的“双城故事”,演绎出了新的内涵。多年来,东莞在产业链、营商环境等方面紧跟深圳,成为深圳产业外溢首选地,“深圳研发+东莞制造”高度协同,双城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为、OPPO、vivo都横跨两城,“双城族”交通潮汐蔚为壮观,工作日深圳车牌仅在长安镇行驶的就有9万多辆次。

(二)抓住机遇,“小牌”打成“大牌”。
城市竞合,恰如牌局。高校比不过广州、科创比不过深圳,招引大项目的能级更与“老大哥”不可同日而语,没有“王炸”的东莞,如何才能将一手“小牌”串成“大牌”?
一是站上更高平台。华为数万员工为何愿意迁来东莞?东莞为何能与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只因有了松山湖园区这步“先手棋”。东莞正大魄力、高起点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等战略平台厚积成势。
二是紧握一张“底牌”。东莞靠什么在大湾区安身立命、错位竞争?制造是东莞的“底牌”,添上科技底色的制造将成为东莞的“王牌”,东莞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赵敏说。
三是全面融入湾区。没有机场,东莞却想成为航空枢纽?这并不是痴人说梦。东莞与香港携手突破重重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了跨关境海空联运项目——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它相当于‘城市候机楼’,使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前移’,为东莞及周边的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了快捷出海通道,大大提高了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项目负责人叶景超表示。
东莞更加坚信:融入大湾区,才有大未来。

(三)扬长补短,“洼地”可望成高地。
“政策要拿走你的,不可怕;市场要带走你的,才要命。”张玉成说,只有拿好一张“底牌”,发力高端核心供应链,实现最充分的融入,才能逐步填平政策、交通、环境各方面“洼地”,彰显东莞在湾区中的价值。
一幅壮丽的大融通图景已铺开:群山阻隔的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间,直线距离7公里的通道正在打通;东莞与深圳等地协同培育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奋力朝着世界级跃升;通往广深的轨道交通快速加密,人才流动的“毛细血管”逐渐畅通……
“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无缝连接广州都市圈,全方位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东莞市市长吕成蹊满怀信心地说。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近些年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保持了强劲而良好的发展势头?最根本的是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上下充满着热气腾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奋楫竞渡的争先精神。“广中龙船,唯东莞最盛”。东莞自古以来就有拼搏奋进的竞技传统,龙舟、举重、游泳、篮球等运动在全国都叫得响。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子奋勇争先的气和劲,东莞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一次次抢抓发展的先机。
——开拓实干的“三牛”精神。东莞的奋斗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的生动写照。瞄准“未来路”,东莞不待扬鞭自奋蹄。鳒鱼洲上,旧厂房、烟囱、水塔和玻璃幕墙、电商直播、创意设计奇妙融合,过去与未来在这里对话。作为东莞农村工业化拓荒期的先驱,鳒鱼洲的工业遗存已华丽转身为“东莞文化新地标”。

——稳扎稳打的“钉钉子”精神。44年前,缝纫机旁,一只手袋打开通往国际制造名城的开放之门;21年前,松山湖畔,一步“先手棋”为世界级科创高地设下伏笔。一路行来,风雨兼程,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东莞始终咬定制造业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产业发展力和城市竞争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孔雀东南飞,百万民工下东莞”到2007年用“新莞人”称呼外来群体,从2010年在广东率先推出积分入户到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升级版,东莞用包容让无数人梦想成真、人生出彩,这座城市也因此更加活力勃发,生机盎然。

站上万亿新起点,迈入新征程,东莞必须继续发扬拼搏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怎样用好机会、抓住机遇、健全机制、善用机缘,还有一系列“必答题”——
面对国内外深刻复杂变化,如何在统筹“两个大局”中争得主动、取得优势、赢得未来?
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给经济增长更多驱动力?如何更好激活内需潜力?
那就是要让科技创新成为新一个万亿增长的主动力,做强先进制造。同时,东莞还将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增创外资外贸新优势,打造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随着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拓展新空间,打破发展“天花板”?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五成,仅次于深圳,空间资源紧缺特别是连片空间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新动能发展需要空间,民生改善需要空间、城市品质提升也需要空间。
“我们加强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实现了土地使用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结合。这可能是东莞与其他城市的一个不同之处。”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吕鹏说,东莞正大力推进实施连片土地统筹、产业空间更新、低效用地处置三大行动,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展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迈进特大城市,基层治理如何更加精进?
东莞人口结构特殊,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数量倒挂严重,人口流动性极大。公共服务保障和社会治理的压力较大。这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市级强化统筹、镇村充满活力、市镇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并推动城市管理实现从“规模供给”到“品质供给”的转变,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面对各地“抢人才”,如何变人口优势为人才优势?
东莞已拥有各类人才258.4万,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还是紧缺。公办学位、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就业岗位、停车位“民生五个位”还有短板,都影响着人才“进莞来”以后,能不能“一见生情,日久深情”。
机遇寓于挑战之中,垂青于有准备者。这些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眼力与脑力、定力与耐力,关系着东莞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新征程上,自然不会是一路坦途,定会遇到各种沟坎和风雨。已走过千山万水,何惧跋山涉水,鼓足精气神,实干加苦干,豪情又豪气,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迈过。
珠江奔涌,拥湾向海,万里可期。
正可谓:东风浩荡,莞香神怡,豪情激扬,迈进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