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CIER指数是用来反映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的指标)指数为0.71,降至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最低点。与2021年一季度(1.34)和四季度(0.88)相比,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同环比均有所下降。
分行业来看,受“互联网大厂裁员”和“双减政策”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较为青睐的互联网与教培行业等招聘需求缩减;从普工/技工职业来看,在趋势变动方面,东莞对高校毕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则有所增加。
2022年第一季度毕业生景气指数同环比均下降
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为0.71,降至2020年以来最低点,同时明显低于全国1.56的水平。与2021年一季度(1.34)和四季度(0.88)相比,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同环比均有所下降。
从环比变动来看,本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下降6%,求职申请人数上升16%,使得CIER指数环比下降0.17;从同比变动来看,本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下降8%,求职申请人数上升75%,使得CIER指数出现同比下降0.63。
2022届毕业生成为求职主力
报告指出,从供给端来看,不同届别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变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2021年7月之后,2021届毕业生人数逐渐下降,而2022年的毕业生进入求职市场,求职人数在8-11月逐月攀升,之后逐渐趋稳下降,进入2022年后,求职人数大幅上升。
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需求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和较差的行业排名。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最好的行业为中介服务业,CIER指数为12.9。
此外,互联网/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咨询、酒店/餐饮、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就业景气也相对较好。本季度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医药/生物工程、基金/证券等行业的招聘需求的同比均出现上升明显,主要得益于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对相关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带来利好。
东莞对技术人才需求增加
从2022年一季度分行业高校毕业生供求现状来看,招聘需求最多行业为互联网/电子商务、中介服务、专业服务/咨询业、房地产/建筑、计算机软件。从需求占比来看,不同行业招聘需求集中度更高,招聘前三行业的占比达36.4%。求职人数最多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房地产/建筑、专业服务/咨询、计算机软件业、快速消费品等,从供给占比来看,投递前三行业的占比为19.5%。
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和较差的职业排名。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的职业为房地产交易、普工/技工、销售顾问、演艺人员/经纪人等,这些职业的CIER指数排名相对较高。但与上季度相比,除了配送/理货、运动健身职业环比上升之外,其他职业均环比下降。当前,疫情影响下带动了运输物流行业的发展,疫情期间网络购物兴起,自然带动了配送/理货职业的增加。
从普工/技工职业来看,在趋势变动方面,2022年之后普工/技工招聘需求逐渐增多;3月之后,普通/技工的求职人数也在上升,但与需求相比,普工/技工职业的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东莞占比最高的需求人数排前三的行业为:互联网/电子商务8.95%、酒店/餐饮7.85%、零售/批发7.82%;东莞投递人数TOP3行业为:互联网/电子商务10.76%、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9.92%、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6.94%。从数据上来看东莞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较为火热;东莞疫情缓和后,餐饮酒店等服务类人员岗位需求增加。
珠三角与长三角就业景气持平
分区域来看,本季度东部地区的CIER指数相对较高;而西部就业景气相对较低,为0.35。供给方面,由于本季度毕业生基数较大,加之毕业生求职投递时选择多个地区,使得不同区域城市的供给涨幅具有明显的增加。从环比变动来看,东中西部城市的需求降幅接近,均为6%,而东北城市需求下降明显,降幅为24%,而供给方面,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供给均有明显上升,且这些地区供给上升幅度依次下降。
分经济圈来看,本季度长三角城市经济圈、珠三角城市经济圈的CIER指数接近,分别为0.64和0.66;而京津冀城市经济圈就业景气相对较低,为0.49。从同比变动来看,一季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招聘需求分别上升10%、3%和15%,但不同等级城市的供给涨幅也较为明显。从环比变动来看,京津冀的招聘需求保持稳定,而长三角、珠三角城市招聘需求分别下降5%和13%,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求职供给分别上升了18%、35%和37%,使得CIER指数也出现环比下降。
建议:
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需求,突破高校人才培养瓶颈问题
鉴于高校毕业生供给侧承压,景气指数降至新低,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的现实。智联招聘东莞市场负责人刘盛国建议:从短期来看,可通过鼓励企事业单位扩大毕业生“见习计划”规模,为灵活就业的大学生提供社保补贴,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金融支持等措施,最大限度地设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需求;从长期来看,要加快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步伐,并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战略,重点破解高校重概念、轻实践的顽疾,推动构建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在内的人才培养“素质模型”和“能力清单”,为未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