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专家热议科研经费使用减负松绑

5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等方面推出26条措施及要求,为科研经费使用进行再松绑。

“不怕科研难,就怕报销烦”。《意见》提出的改革举措直击目前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痛点。本期东莞日报邀请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经济学研究员朱名宏,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院长、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王勇,一同探讨改革新政。

本期嘉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经济学研究员 朱名宏 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院长、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王勇

让科研人员安心专心从事科技创新

记者:此次广东省发布的关于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意见》,有何亮点?将如何提高科研人员激励空间,激发科研热情?

胡敏:广东省出台的《意见》亮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上强调简化预算编制,精简了预算科目、下放预算调节权,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扩大结余资金留用自主权;在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上,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开展稳定性科研经费提取奖励经费,扩大直接人力资源成本费开支范围,动态调整绩效工资水平;在优化科研经费拨付环节,合理制定经费拨付计划,加快经费拨付进度;在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上,建立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展顶尖领衔科学家支持方式试点,引入第三方评估进行绩效评价,等等。这些措施正是针对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在财政拨付科研经费使用中的各种症结和弊端,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让科研人员从科研经费使用各种繁杂、低效率事务中解放出来,让科研人员安心地、专心地从事科技创新。

朱名宏: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此次《意见》的实施将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有着自身独特规律,但常常受困于庞杂的名目和繁琐的流程,打击科研人员的热情。

此次《意见》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入手,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同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程序进一步“减负”,有利于科研人员集中精力进行科研攻关。《意见》从五个方面着手,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科研人员的激励空间,站在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加大创新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挣钱”的压力,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科研。此外,《意见》鼓励科学家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加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激励力度,提高了创新效能。

王勇:广东省提出的这些措施旨在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鼓励了科研人员多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有利于广东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了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其中,成果转化是科研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的难点环节。《意见》针对成果转化也提出了相应举措。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照法律规定,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剩余部分留归项目承担单位用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奖励其他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等相关工作。极大地鼓励了科学家们积极推动成果实现产品化、商业化,提升了创新效能。

克服科研经费管理难题

记者:好政策还需落地、落实、落细,打通加大激励创新力度的“最后一公里”,《意见》实施过程中,该如何解决“落实难”“执行难”问题?

胡敏:科研经费使用各种弊端是我国科技体制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从中央到地方近些年来进行了不少改革,但效果一直不太明显,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二是执行落实。前者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包括这次广东出台的《意见》应该说所有问题都考虑到了,关键是在第二个方面即执行效率往往打折扣,主要还是思想不解放,责权利不到位。这次的《意见》一个最重要的创新就是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这样不仅能够将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真正落实到位,还能够在经费运行环节各个方面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有望克服“落实难”“执行难”问题。

朱名宏:我觉得相关执行部门首先要深入理解《意见》实施的精神。《意见》的中心思想就是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给予他们更大空间以此提升科研激情,执行部门就应以此为原则,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尽可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另外,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深感受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经费管理与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制度的衔接不够,缺乏统一认识和和准则,这需要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在财务制度上进行改革,同时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按照政策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细则。

王勇:《意见》实施过程中,要避免门槛层层提高,标准步步收紧。这需要制定更细致的规则和标准,例如科研经费中涉及的差旅费,结余资金能否留用等等。针对《意见》提出的科研财务助理的设置,目前没有明确规定,规定也有一些难度。考虑到各个单位情况千差万别,我认为科研财务助理需要一个专业的组织归属,各个单位根据自身情况管理,简化财务管理。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记者:激发科技工作热情,打造科创新城,东莞还有哪些路要走?

胡敏:东莞目前正在打造创新型城市,在激励科研人员创新体制上必须走在前列。除了目前已有的创新外,我认为必须在科技创新长期规划上有所突破,比如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上、推进科研机构市场化方面必须长远谋划,真正探索出发挥市场在配置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要素上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带动科研体制管理的根本性变革。

朱名宏:激发科研热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积极认可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尤其是类似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如何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值得思考。建立科研人员的保障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尤为重要。科研项目周期可能持续五年十年十几年,甚至可能最后因为各种因素得不到商业转化,相关制度也要统筹考虑这些情况给予科研人员保障和信心。另外,激发科研热情要做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既要帮助解决科研人员住宿、交通等生活保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也要充分认可他们的劳动和价值,给予精神奖励。例如多设置一些奖项评选,加大对科研人员职称评聘的支持力度等,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研的氛围,

王勇:事实上,多数的科研项目都是为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对生产产生更实际的影响。所以我认为目前东莞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围绕这个路径展开,从论文产出为导向转换到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可以更多从科技成果售卖、专利授权使用、作价入股投资等方式获得收益。当然,有些科研项目最终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商业化应用,但是不代表科研成果的价值。所以东莞需要建立专业的对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的权威机构,通过专业的评价体系进行估值认定,保障科研人员的收益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