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厂别着急否认裁员,再怎么辟谣也逃不过天眼查

互联网大厂社保减少人数代表裁员人数?我们研究了下

  出品|三言财经

  近日,一张互联网大厂参保人数变化的截图广泛流传。

  截图中以去年6月1日和今年6月1日的参保人数作对比,均显示大厂参保数有了大幅缩减,尤其是教培巨头,参保数更是锐减数万。

  而网友们似乎从中发现了玄机,纷纷把参保减少和裁员挂上了勾。他们认为参保人数减少就代表了裁员人数。

  我们不妨来研究下。

  看大厂人员变化

  当然财报更靠谱

  其实关于大厂的员工数量变化,没有什么数据比财报里的更准确。

  但是看财报,也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想准确反映一段时间的人员变动,财报的间隔就需要尽量短,所以看季度报的对比更有价值,也就是环比。

  因为互联网大厂的人员流动是很快的,有进有出,时间段越短反映的人员变化越反映裁员与否。

  而网传截图却用了一年的时间间隔,笔者很好奇为什么不直接用一个月或半年的呢?这里先卖个关子。

  三言财经发现腾讯、阿里、京东、小米这四家在2021年报和2022年Q1财报中都写上了员工数量。

  先说结论,这看起来似乎与我们预料中的不一样。事实上,互联网大厂们的员工数总体上还是一个上升状态。

  1、腾讯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腾讯员工总数为116213名,同比去年同期的89228名,增长了30%左右,环比去年第四季度末的112771名员工,腾讯今年Q1净增员工3442人。

  2、阿里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集团员工人数为254941人,较上财季净减员4375人。

  3、京东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员工总数为385357。而截至2022年3月31日,京东员工总数约390000,环比增长4643人。

  4、小米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小米员工有33427人。截至2022年3月31日,小米员工33793,环比增长366人。

  不过这里的数据是2021年12月31日到2022年3月31日这三个月的变化,与网传截图的2021年6月1日到2022年6月1日还有所不同。

  不过三言财经注意到一个数字,那就是阿里在今年年初3个月的员工数少了4375人,而那张截图一年的参保人数变化也是4375。

  是不是有点无巧不成书的感觉。

  另外我们再看看教培行业。

  比如新东方,6月1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发布内部信。他表示,2022财年是新东方成立以来,遇到的最艰难的一个年份。在此期间,公司市值下降了90%,员工人数从11万下降到5万。

  还有,巅峰时期好未来拥有近10万员工,双减到来之后,好未来开启大裁员。据当时媒体报道,好未来在2021年下半年裁员高达9万人,只留下1万人。

  据了解,去年底,好未来内部曾举办一次送别会,当时好未来有2万多名教师离职。

  网传截图中新东方的参保人数变化刚好是5万多,而好未来(学而思)去年年底那场2万员工告别会也曾轰动一时。新东方参保人数少了5万,好未来少了2万,看似有可靠证据支撑。

  但是别忘了好未来去年是裁了9万人,2万只是年终的其中一波。

  看到这里你还会相信那张所谓的参保人数变化表吗?

  从参保人数变化看裁员数可行?

  参保人数顾名思义是公司员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数量,与员工数量有一定关联性。

  但是二者又不能完全画等号。

  首先即使是大厂,也不能保证所有员工都上了社保。举个最近的例子,前几天老乡鸡就被曝出有大量员工没交社保。

  还有第三方派遣的员工,本公司也可能不给交社保。

  另外一些退休返聘人员也不需要交社保,财务、人事、技术等岗位就经常有返聘。

  另外,我们再谈谈查询社保人数变化的可行性问题。

  截图说是从天眼查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查到的参保人数的变化。

  但实际操作并没有那么简单,动动手指就能得出上述结论。

  首先,因为大厂都是集团化,牵扯的公司众多。一方面去一个一个查所有公司的参保人数不现实。

  像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旗下的公司无数,哪一家该算到集团名下,这个问题不解决,又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另外,一般企业是今年中旬向工商部门提交上年度(一般是截止上年年底12月31日)的年报,其中包括社保信息。

  三言财经查询发现,互联网大厂旗下的公司的最新年报都是2020年,2021年的还没提交,2022年的要到2023年才能看到。

  那么截图中所谓的21年和22年的参保人数对比是凭空算出来的?

  从各种数据的巧合上来看,笔者认为截图中的社保变化数量是有意图的伪造。

  它要制造一种互联网大厂全部裁员的假象,为了尽可能逼真,选了一些真实存在的数字,比如阿里财报里的4375、新东方和好未来的裁员数。

  而在裁员潮的渲染下,很多人没有经过核实便相信了上述数据,因为它有一些确实是已被报道的数据。

  而事实上,我们无法精确统计到互联网大厂的社保总人数,更别提变化了。

  而事实上,官方在4月份还曾公布过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变化情况,结果与所谓的裁员潮也截然不同。

  网信办访谈12家互联网大厂

  还增加用工近8万人

  今年4月8日,鉴于网络上疯传的裁员潮消息,网信办访谈了腾讯阿里京东等12家互联网公司,结果是出乎意料。

  经统计,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快手、百度、京东、网易、微博、哔哩哔哩、蚂蚁集团等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21.68万人,总招聘人数29.59万人,净增用工7.91万人,其中11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

  12家公司里只有一家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增长还是大趋势。

  其中,美团公司反映,伴随业务的拓展,公司到店、到家、网约车、骑行等业务线和职能线人员,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去年7月份以来,净增员工1.7万人,今年还将继续推进应届生招聘计划。

  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美团的员工数量达10万人,在2020年底的6.92万人基础上1年新增员工超3万人。

  当时微博表示,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近期公司对亏损业务进行减员优化,同时扩大与内容相关人员规模,保持其他板块人员稳定,预计今年总员工数量在去年基础上有所增加。

  北京字节跳动表示,去年下半年公司裁撤部分业务部门,对一些条线岗位进行优化调整,不过公司也在加大其他方面人员的招聘力度,去年以来总员工数量还有所增加。

  百度集团表示,目前公司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机器翻译、飞桨深度学习框架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显著优势,员工数量总体稳定。

  大厂之所以成为大厂,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规模够大,员工数够多,比如腾讯、美团、京东这种,员工都超过10万。

  所以他们的业务调整一般都会牵扯很广,影响的人也较多。在外界看来就像是一轮裁员潮,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大厂的大基数,在巨大的基数面前,这种变动会显得很小。

  当然排除掉教培行业这种特殊情况,我们会发现外界看着裁员潮波涛汹涌,人家员工数还在稳定增长。互联网行业员工年轻化很明显,一代新人换旧人,变化才是互联网最大的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