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新闻官微报道,知名云南菜品牌“云海肴”创始人赵晗,因突发心梗,于2025年9月18日14时43分在昆明同仁医院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40岁。

相关资料显示,赵晗,1985年7月1日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09年与堂哥吕志韬、好友朱海琴等共同云南菜连锁品牌“云海肴”“刀小蛮”,销售额突破10亿,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近20年。


用一锅鸡汤颠覆餐饮传统的男人
赵晗出生于1985年,是一位地道的云南人。对美食的敏感与对行业的韧劲,让他这个“草根”创业者找到了方向。
2009年,他与堂哥吕志韬等伙伴组成“80后创业团队”,在北京后海开出了第一家“云海肴”。店名寓意深远:“云”是云南,“海”是后海,“肴”即是佳肴。这家仅有几十平米的小店,成了他宏图伟业的起点。
在创业初期,云海肴团队展现出极强的精益创业与产品主义精神。赵晗曾坚持每日清晨4点奔赴市场采购食材,亲自参与米线汤底的数百次风味调试;为精准复现云南汽锅鸡的本味,他深入云南地方农家进行长达两个月的味型调研。他曾明确表示:“云海肴的战略定位并非做适应性改良,而是成为原味云南菜的价值传递者——我们要让北京消费者体验到真正的地方风味。”
短短3年,云海肴在北京开出8家直营店,成为白领圈层的“网红餐厅”。2014年,其获得今日资本投资后,开启全国化扩张——上海apm商场店首日营业额破20万,深圳店排队时长一度超过3小时。赵晗登上《创业家》杂志封面,被称为“用一锅鸡汤颠覆餐饮传统的男人”。

狂奔背后,隐忧显现
云海肴曾经历了一段高速扩张期,门店规模从初期的十余家迅速增长至近百家,业务范围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二十余个重点城市。
在此期间,集团还孵化出子品牌“刀小蛮”,以“半只鸡米线”为主打产品切入快餐细分市场。为进一步保障食材品质与供应链稳定性,企业深入云南哀牢山地区建设原产地菌菇合作基地,并重资投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然而,规模化扩张的背后亦逐渐暴露出多重经营隐患。
首先,云南菜系高度依赖特色食材与手工工艺,异地标准化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区域门店口味一致性受到消费者质疑。
其次,高企的运营成本成为沉重负担——商场门店租金普遍占到营收的20%左右,人工成本年均增幅超过10%,持续侵蚀利润空间。
更关键的是,其收入结构严重依赖堂食业务(占比超80%),未能及时把握外卖市场红利,线上化转型滞后,在疫情后消费模式变革中陷入被动。
2019年后,餐饮行业进入寒冬。疫情冲击下,云海肴关闭部分亏损门店,尝试推出预制菜产品自救,但效果有限。赵晗曾在内部会议中说:“我们就像在爬一座没有顶的山,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费力。”

新加坡食物中毒案,给了品牌沉重打击
真正将云海肴拖入深渊的,是2024年震惊行业的新加坡字节食堂食物中毒事件。
作为字节跳动新加坡食堂的供应商,云海肴被曝出多名员工就餐后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疑似因凉拌米线储存不当导致细菌超标。尽管公司紧急发布致歉声明并暂停合作,但舆情的持续发酵导致多地门店客流下降超30%。
该事件不仅给公司带来巨额赔偿和订单的损失,更致命的是摧毁了品牌最核心的“食品安全”信任基石。事件后,公司现金流急剧恶化,融资计划搁浅。

英年早逝:时代的一粒沙,个体的一座山
赵晗的突然离世,令整个餐饮界震惊。他曾是无数年轻创业者的偶像——用一碗米线撬动十亿市场,让小众滇菜跻身主流品类。但光环背后,是长期高压带来的身体透支:凌晨巡店、连续试菜、供应链危机处理……
他的离去,给80后创业者们提了个大醒,面对事业、家庭、健康的多元压力,80后的词典里似乎没有“容易”二字,但生命的休止符从不因梦想未竟而延迟。
赵晗用20年时间证明了地方菜全国化的可能性,他的创新与坚持已被写入餐饮教科书。然而,他的结局亦是一场悲怆的警示:创业者的伟大不在于牺牲健康,而在于可持续地创造价值。
愿所有创业者前行路上,不要忘了给身体按下暂停键——唯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承载最辽阔的梦想。毕竟,任何一项事业,最重要的永远是,活下去!
最后的最后,提醒所有还在拼搏的80后们,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以下的一些症状,不要掉以轻心,停止工作,立刻给自己做个全面的检查,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心梗前兆:
胸口“压大石”:像一块大石头死死压在胸口,喘不过气,疼痛可能窜到左胳膊、脖子或牙床。
突然“憋气”:没剧烈活动却喘不上气,像被人掐住脖子。
“冒冷汗+恶心”:浑身湿冷像从水里捞出来,同时恶心想吐。
“累得不对劲”:莫名虚弱,走几步就眼前发黑。
脑梗前兆:
“脸歪嘴斜”:照镜子发现脸不对称,笑的时候嘴歪向一边。
“手没力气”:拿筷子掉菜、端杯子摔碗,一条胳膊抬不起来。
“说话糊了”:突然结巴或胡言乱语,别人听不懂你说啥。
“眼前一黑”:一只眼睛突然看不清,或看东西有重影。
“天旋地转”:站不稳脚,走路歪斜撞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