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管理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在线发布。中国科科学院樊嘉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主任颜志平教授、《介入放射学杂志》名誉主编程永德教授及众多肝癌介入领域专家共同见证了《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凌晓教授主持会议,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海鹏教授详细解读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颜志平教授及众多肝癌介入领域专家商榷制定。6月20日在《介入放射学杂志》线上正式发表。

樊嘉院士在致辞中谈到,在2022年5月16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肝癌患者全程管理专家指导意见》公布后,随即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颜志平主任带领,汇聚肝癌介入治疗领域的各位专家共同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管理专家指导意见》,樊嘉院士认为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海鹏教授详细解读了《指导意见》的三个特点:一是介入治疗是标准的微创治疗方式,在肝癌综合治疗的不同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疫情期间,介入治疗可作为手术治疗的衔接。二是提出肝癌介入治疗的策略选择,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处置建议。强调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院内预留好处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时间。强调TACE联合药物治疗在疫情期间的重要作用,联合药物应选择具有较长无进展生存期(PFS)、较高客观缓解率(ORR),且使用和管理更为方便的口服靶向药物(如仑伐替尼等)。三是适应国家要求,通过医院互联网以及双向转诊通道,为患者提供药物选择便利,做好药物保障。提供高质量康复和随访服务,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颜志平教授强调介入治疗尤其是像以TACE为基础的治疗,是中晚期肝癌治疗的基石。对手术有困难,介入治疗当中一部分消融治疗也是非常好的补充。因此疫情期间暂时无法行外科治疗的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替代性方案,可着力保障肝癌患者的治疗需求,在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可发挥关键作用。

肝脏介入治疗越来越强调综合治疗,目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包括不可逆电穿孔,以及Y90载药微球治疗,融入了介入治疗,为更多的病人送到生的机会,使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更好,而且微创更小,这也是广大患者所追求的目标。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技术,需要的医疗资源相对少。作为一线技术,在县城以上医院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经调查,肝癌治疗整个期间62%的病人接受了介入治疗。
《指导意见》中指出,推荐仑伐替尼作为TACE联合的靶向药物,控制患者肿瘤进展、减少来院频率。对于无法及时进行TACE治疗的患者,也可以选择仑伐替尼这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药物,作为TACE的桥接治疗。
近年来肝癌药物取得突破性进展,很多中晚期患者生存期明显的延长。特别是在TACE治疗以后,效果不好的病人,结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