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攻坚战|全生产流程运营数字化助力稳增长 太粮集团深耕“高端南米”市场

虽说东莞并不是大米原产地,但东莞人从不愁“没有大米吃”。

这就像东莞没有草原也不产羊毛,但东莞人去一趟大朗就一定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羊毛衫一样。这都是东莞制造释放的强大自信。

疫情之下,位于东莞厚街的太粮集团紧抓“双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抢订单抓生产,单日产能上千吨大米,为东莞乃至珠三角区域“保供应”贡献企业力量和责任担当。

在刚刚结束的“618”电商大促,太粮集团的高端南方大米实现大卖,特别是核心爆品靓虾王系列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涨幅达30%。

太粮集团创始人曾丽芳透露,已然实现的全生产流程运营数字化是该企业应对疫情等外部挑战实现“稳增长”的必杀技。接下来,太粮集团意欲投入上千万打品牌,深耕“高端南米”市场,以高质量发展助力东莞奋力夺取“双胜利”。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大米厂区

你知道吗?太粮集团单日的大米产量约1200吨。这个数量的大米约等于1/3东莞人一天的口粮。当然,这1200吨/日的大米并不仅仅被运送至东莞市场,更多的其实已经走出东莞,走向大湾区。

一旦发生疫情,人们对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会变得更加紧迫。对于粮食生产企业而言,所背负的社会责任也更加凸显出来——一边是“保供应”的加急订单,一边是物流受阻带来的交货难与成本上涨。

“以前一天可以走两趟货,遇到疫情两天都走不完一趟。”曾丽芳直言,无论是海运还是陆运,货物的物流环节都会被拉长,物流成本也都跟着上升。即便货已经发到指定城市,也无法及时到点卸货。

“好在有政府的支持。”曾丽芳透露,仅今年3月大朗发生疫情时,太粮就拿到了十多张车辆通行证。这意味着即便是封控区,装载大米的货车都可以畅通无阻,源源不断地为东莞卖场的货架上供应大米。

为了保安全,太粮也成立疫情防控专项指挥部,拟定了应急预案,迭代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并严格落实消毒和分区管理,做到全时段全流程的安全生产。“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大米厂区。”曾丽芳介绍,疫情紧张的时候生产区域全封闭管理,工人保持工厂——宿舍两点一线。装卸货物的货车司机进入厂区后也不会下车,只为保护生产区域的安全。

这样一来,太粮集团行之有效地保障了东莞区域内数千个销售点大米的充足供应,也让千万市民吃上安心大米、放心大米。

深挖“南米”价值 坚持品牌战略

虽说粮食是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总量庞大,但传统的粮食生产企业利润和产品附加值都比较低。

如何摆脱低利润、低附加值的行业“魔咒”?如何取得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太粮集团一直以来思考得比较多的命题。

深挖“南米”价值,坚持品牌战略是该企业已经开始并计划持续推进的举措。大家都知道“五常大米”,但其实我们最常吃的南方大米(籼米)不仅口感好,对身体健康也是大有裨益。《本草纲目》中就曾记载“籼米,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泻”。接下来,太粮集团将持续深挖“高端南方大米”价值,并计划投入上千万元打品牌,在市场端、生产端、原粮采购端、传播端、人员端发力,让更多人记住更喜欢南方大米。

不仅如此,该企业积极布局高端产区,探访了南方38个优质大米产区,并从中选出28个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在好山、好水、好土壤的基础上,和农户一起培育优质大米,甄选生长周期达到150天以上的优质稻谷,作为高端产品推向市场。

在产品品质上,太粮对产品进行重金属、黄曲霉素、农残、霉斑等20多项质量检测,以高于国家标准来严控出品。“我们不以低品低价突围市场,而以高品质高口感高口碑作为突破困境,实现企业收益农民增收的双赢,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全国累计销量超过10亿袋

在太粮的生产厂区,你不会看到很多工人。这是因为,早在2020年这里就已经是一个数字化的智能工厂,实现了全生产流程运营的数字化。除了卸货环节,生产环节已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只需一名技术人员在中控室监控数据处理故障,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来自太粮的数据显示,该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累计销售已超过10亿袋,已然成为高端南方大米的领导品牌。今年上半年,该企业的产值和盈利情况得到良好的增长。以核心爆品靓虾王为例,在大润发、沃尔玛、永辉、永旺等大型KA卖场中同比增长超过30%。

在刚刚过去的“618”电商大促期间,该品牌线上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同比增长20%。而靓虾王系列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同比增长30%。

后续,太粮在夯实大湾区市场的同时,将进一步拓展长三角、西南及北方市场,用新媒体、新零售、新营销等方式,传播品牌,促进销售,把更营养、更养身、更健康的高端南方大米带给全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