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开篇介绍东莞这项工作

8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超2100万人——广东聚力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开篇介绍东莞聚焦深化粤港澳合作,吸引香港博士谢智衡来莞创业,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妙智公司的经验。

 

全文如下。

 

图片

 

从自主研发到生产,再到临床试验,妙智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制,仅用了3年。

 

“机器人的界面和算法设计在香港完成,软件产业化在深圳落地,生产制造在东莞,临床测试和产品注册在广州,展示推广在珠海。”在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公司创始人谢智衡说,“研制推广全过程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携手促进人才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广东加强人才协同发展,深化粤港澳合作,聚力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创立于香港数码港的妙智科技2015年向深圳发展,2019年又入驻东莞松山湖。“松山湖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大,推动大湾区高校青年人才与园区企业联动,青年人才有机会到企业实习,我们也有更多机会招揽人才。”谢智衡说。

 

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阵地,广东大力“筑巢引凤”。如今,广东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7家、科研工作站(分站)566家、创新实践基地394家,累计招收博士后3.8万人。广东还构建起“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孵化港澳项目2823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4122人。

 

以深入实施“湾区人才”“乡村工匠”两项人才工程为着力点,广东大胆探索、系统施策,打造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

 

今年6月起,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在合作区工作的澳门居民,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澳门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政策实施后,我收到了约8万元退税款。”来自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博士后站点的澳门青年陈彩玲说。

 

逐步取消港澳居民在粤就业许可审批,出台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一试多证”等便利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的政策,加快推进湾区“人才通”“社保通”“就业通”……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

 

截至2021年底,广东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超2100万人,研发人员超110万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图片

 

妙智公司
为何能在东莞迅速成长?

 

妙智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创始人谢智衡,是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博士,拥有十年以上医学工程研发经验。

 

2019年,谢智衡从网上了解到东莞出台多项推动港澳青年交流合作、创新创业的政策以后,带着项目到东莞松山湖,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总决赛特等奖。

 

2020年初,谢智衡经过反复考察和深思熟虑,决定在松山湖成立妙智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定位为研发创新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和研发团队横跨医疗、人工智能、电子工程、物理等多个领域。

 

妙智公司落地后,东莞松山湖园区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港澳青年创业典范项目,在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对项目进行孵化。

 

图片

 

园区为其提供了企业项目选址、政策解读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精品样板车间打样、业务对接、人员招聘等一条龙服务。在资金扶持方面,由于谢智衡获得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自动入选松山湖人才项目,妙智公司获得300万元资助额度,目前已完成拨付200万元,谢智衡本人另外获得松山湖港澳政策落户奖励20万元。

 

有了“第一桶金”后,妙智公司站稳脚跟并迅速成长壮大。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公司通过与松山湖本地软件研发团队合作,在两周时间内完成了人脸识别测温仪产品研发,并快速推出市场。

 

为了助推妙智公司发展走上快车道,东莞松山湖园区将妙智公司纳入“一才一册”重点扶持名单,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一揽子服务。

 

2021年,公司获得东莞市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1000万元融资额度,目前已完成出资500万元。公司办公场地也从100多平米写字楼搬迁至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近800平的研发及生产、实验及培训基地。

 

在各方努力下,妙智公司凭借自身科研团队在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计算机、物理、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技术积累,打造了全新智能外科手术引导平台和全息医学教育平台,先后拥有了手术机器人、VR手术导航、VR术前规划、全息医学教育、云端影像数据库等多款产品,短短两年时间,就成长为有竞争优势、成长性好、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下来,计划在脊柱机器人、关节和创伤机器人技术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近年来

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

鲜明城市特色

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印发了《东莞市扶持科技人才创业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

↓↓↓

 

《办法》具体内容

扶持对象

既懂科技创新又懂市场运营的科技人才,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东莞创办企业或与东莞相关单位合作共同设立项目孵化企业。

 

扶持方式

鼓励科技人才在东莞“连续创业”,对从我市行业龙头企业离职,或初始创业项目被行业龙头企业收购且不在原企业担任职务的,支持其在莞“二次创业”项目申报。

 

建立科技人才创业扶持计划培育库。对进入培育库的科技人才及企业,可在5年培育期内叠加享受包括租金补贴、“里程碑”发展奖励在内的扶持措施,累计资助额度不超过500万元。

 

优先支持入库的科技人才认定、评定为我市特色人才、聘任为我市相关高校院所的客座教授,按需提供科技资源匹配对接、创业导师指导等服务,并对高成长性的入库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跟进培育。

 

扶持条件

1.申请人资质: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海内外自主创业经历;或曾在行业领军企业担任中高层职务经历。

2.申请人所占股份:不得低于20%。

3.申请人实缴资本:不少于100万元。

4.企业注册时间:不超过1年。

5.尚未在东莞成立企业的申请人:在入库通知下达后6个月内成立企业。

6.科技成果:应具有良好的产业化潜力和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