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十年④丨东坑:精细管理“绣”出新面貌 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

蓝天白云下,一座农耕小镇安然矗立在莞邑大地上,高处眺望,路网密织,楼宇林立。东坑城市建设的十年巨变,尽收眼前。十年间,东坑镇立足于松湖之畔的区位优势,积极提高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快速融入松山湖的发展;十年来,东坑镇紧抓乡村振兴,从管理到治理,用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善治,城市面貌提档升级,城市运转提质增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幸福路畅联松湖之滨

6月13日,东坑镇骏发路(井美段),随着东坑交警大队民警一声指令,等候多时的车辆有序通行。这意味着该道路拓宽工程正式建成通车。东坑交警大队民警表示,经过对骏发路全面升级,为东坑市民出行创造了一个平安的环境。

十年来,东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民之所盼作为施政所为。东坑十年的经济发展,实实在在地诠释了“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质朴的发展理念。自2011年生态园大道全线贯通以来,东坑镇积极投身于辖区内道路的建设和品质提升工作。

十年间,从东坑大道绿化提升工程到神山大桥、角社大桥重建,从“迎宾路”慢行品质系统升级改造到如火如荼进行“地下通道”项目。正是如此,通过迎宾路通勤能力的优化打开了松山湖和东坑之间的高效客货运输通道,东坑大道全面升级改造为“造心行动”添砖加瓦,而2022年骏发路(井美段)的断面拓宽工程更是解开了十余年来困扰民众出行的一大顽疾。

一系列道路工程的实施就如同一条穿梭在城市间的产业大“动脉”,带来出行便捷的同时,也串起城乡发展的巨变,实现了辖区交通的外联内畅,也连接起当下最具“东坑范”的生产、生活、生态质态,打开了东坑发展的“快车道”。

城市面貌呈现新气象

十年间,东坑奋力精管理、拓空间,城市面貌呈现新气象,精细管理“绣”出新面貌。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东坑镇过去十年针对土地资源紧缺这一天然短板做出的掷地有声的反馈。近年来,东坑全镇完成“三旧”改造161亩,成功盘活镇政府周边多个低效利用地块,在实现了镇中心区城市面貌提升的同时,也打造出商住功能有机融合的幸福街区。亦如,建成新图书馆、篮球馆、文化分馆、工人文化宫等一批惠民场馆。

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过去十年,为实现产业腾笼换鸟,迎接松山湖发展的外溢效应,东坑镇着力推动18个“工改工”项目及10个旧村改造类城市更新项目。近年来,全镇共盘活国有土地超800亩,收储土地约850亩,整备出连片广袤的产业用地,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投资者“近悦远来”,选择投资东坑、落地东坑,也为承接富港富强、新能德、东勤科技等优质高新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区集聚。

乡村振兴留住乡愁

“‘钉子户’被打通了,‘家门口’被扮靓了,公园小景增多了,城市环境变美了,河道透亮宛若闪着磷光,凝视着城市间的秀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绿色景观催生这座农耕小镇的“蝶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倍增。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表现在气派的高楼大厦、宽阔的主干道,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东坑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书写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一条条不起眼的背街小巷,俨然成为东坑大力推进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的缩影。拆违建、治违停,改善生活品质的一刹那,这些古老村落在焕然一新的同时留住了乡愁。

值得一提的是,完成丁彭黄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项目,更是过去十年东坑镇促进镇村共享发展成果,着力修复山水生态的高光时刻。马腰岭旁的妙趣横生,月明湖畔茵茵绿草和300公顷焕发新生的山水,正悄然诉说着十年来东坑镇村建设的非凡成就。今年夏天,这个秀美山水新天地,让昔日古村落成为人们最新的“打卡”热点。

越来越有“都市范”

城市规划“绘”出新亮点。十载奋进,东坑为民惠民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细节,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东坑以品质内涵提升为抓手,着力构建品质标杆空间,大力推动以镇政府周边核心圈为中心的“造心行动”,以“一带两轴三拓展”着力构建“十五分钟优质生活圈”。

同时,东坑以高标准的城市规划为引领,对标精品城镇,提高城市品质及内涵,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东皇步行街、中央松湖、四季广场等商圈展现时代风貌。

十年来,城市空间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打造魅力东坑城市设计、生态智创城、TOD综合开发等规划设计加速推进。成功争取轨道交通3号线东坑段规划线北移经过中心区,莞番高速征地拆迁任务提前完成,“高速地铁时代”即将来临。这些年的“变化”让东坑越来越有“都市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