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养生?学好这几招,秋冬少生病!

日光夜色两均长,暑退秋澄气转凉。秋分已过,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日生,对人体影响非常明显,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生病,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因此有“多事之秋”之说,因此做好秋季养生也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秋分养生要遵循哪些法则呢?寮步医院中医科主任邹颖提醒,秋分时节过后天气将从温燥转至凉燥,秋季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凉与燥,养生应以“养收”防病原则为主。

饮食调养:增酸减辛忌辛辣

邹颖介绍,秋季饮食要遵循“增酸减辛忌辛辣”的原则,要常吃一些酸味食物,比如橘子、李子、番茄、菠萝、柠檬或者葡萄等,这类食物具有养阴生津的功效。尽量不要吃辣椒、韭菜或者大蒜等辛散之物,易导致人体上火,会加重秋燥。也可以做一些养生粥,达到清热润肺之效。食材上可以选择菱角、藕、莲子、银耳、山药、芝麻、百合。

起居调养:适当“秋冻”,早卧早起

首先是适当“秋冻”。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有“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儿童,不要过度追求“秋冻”,若是衣着太过单薄,人体就会调动阳气,运行到体表,以御病邪,这样就不利于气血的收藏,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受凉,诱发各种疾病,因此,“秋冻”要掌握合适的度。

其次是早卧早起。熬夜会耗伤阳气,睡眠时间不足和不按时睡觉都属于熬夜。因此,要适当早睡以顺应秋季阴精的收藏,使肺阴得以养护。

起床时间应顺应阳气的舒张,使肺气得以舒展。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起床,顺应自然界的升发之气,人体的阳气更容易升起,一天都保持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状态。秋分后的日出时间大约在早晨6点左右,所以秋季比较合理的睡眠时间是晚上10点到清晨6点。

运动调养:多晒太阳,多到户外活动

秋天加强耐寒锻炼,不仅可以御燥,还能够调养肺气,提高肺脏的功能,并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适应能力,提高冬季抗寒能力,降低生病的概率。

多晒太阳,多到户外活动,秋高气爽,观赏自然风光、游览名胜古迹使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对每个人来说都大有裨益。

精神调养: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

在精神方面,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难免低落。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这样才能顺应秋分收敛之性。

可以适当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让情绪处于放松状态,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人在笑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秋季要重点预防的疾病】

1、消化道疾病

秋分后气温偏凉,阳气渐少,阴气逐旺,有胃病的人在这个季节易发,健康的人如果防护不当也会感觉到胃不舒服或者拉肚子,所以这个时节一定要注意保暖。

2、呼吸道疾病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凉燥会让我们的口、鼻、舌发干,寒气入侵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这时候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多发,日常要戴好口罩,预防呼吸道疾病。

3、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变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管也会变脆,为防止脑溢血、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突发,尤其中老年人群要注意,不能过于悲伤,多锻炼,可以去登山,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的同时增加肺活量,激发快乐和活力。

4、皮肤病

秋分后空气干燥,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皮肤缺水从而易导致皮肤干瘪、毛孔堵塞、慢性湿疹 、皮炎、痘痘、皮肤瘙痒症等皮肤病,也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干裂、流鼻血等症状,因此日常要保持肌肤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