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等19个方面予以指引,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意见》明确,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制造业立市的东莞正在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东莞将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如何结合东莞产业发展实际,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本报特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党委副书记、人才大数据研究专家马军峰,知名财经评论家谭浩俊发表看法。

本期嘉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党委副书记、人才大数据研究专家 马军峰;知名财经评论家 谭浩俊
破解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记者:《意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您而言,《意见》哪些方面最具启发意义?
胡敏:这个重要意义在《意见》的开篇已经“画龙点睛”,提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我国要踏上建设现代化强国,形成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突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时代价值,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意见》就是为了破解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根本解决在产业链创造链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出现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从社会就业观念、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技能人才评级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方面作出的一个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加快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所急需的、与此相适应的强大技能人才队伍。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务之急。
谭浩俊: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地提高我国高端装备的制造水平,要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有大的突破。这就必须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有大的突破,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有根本性的突破。提高高端装备水平,不光要专注研发和技术,更要注重生产制造。即使有好的技术,好的研发能力、研发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制造和生产水平的话,同样不可能生产出一些真正好的产品出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端设备和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还不及发达国家,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从培养技能人才着手。培养技能人才是未来我们实现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培养培育真正的国际品牌,知名品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是实现我国科技领先、科技超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马军峰:《意见》中对于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问题。这背后是整个社会对人才观念的引导。
个人建议,一是要大力提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让技能人才的收入待遇持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准。应投入更多的资源对技能人才进行培养,建立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体系。二是要树立标杆,引导形成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尊重。比如,提高“首席技师”的社会地位,树立标杆,树立榜样,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记者:《意见》指出,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您看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哪些难点?如何破解?
胡敏:首先是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对年轻人的培养,社会认为必须上大学、读研究生就是成才,但事实上,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并不一定就能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适应性技能人才。其次,就是目前的教育结构体系要做比较大的改革调整,教育培养模式必须从泛知识教育转向适应性技能教育。再次,就是社会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技能要素参与分配机制等等都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形成全社会尊重技能、尊重技术、尊重创造、尊重工匠等职业导向,让全社会形成新的就业和职业价值的“指挥棒”。
这个《意见》比较完全地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也是从解决矛盾入手提出了路线图,如果能够切实贯彻落实,经过一定的时间,可以预期一大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会脱颖而出、绽放人生的光彩,并就此形成极大地社会激励,在全社会营造出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谭浩俊: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光要在政策文件上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提高各个方面技能人才的待遇,尤其是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技能人才跟同样的一些高级技师跟高级工程师相比,社会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也由此导致了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难度较大。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在学历上把技师到工程师再到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中间通道打通,让普通技能人才也有机会享受到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待遇。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报考技能学校、愿意成为技能人才。
马军峰:培养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的意愿和学的意愿。在市场经济下,传统的“传帮带”模式需要创新,要大力提升“老师傅”传承的意愿性,让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有更多的动力传授经验,帮助新人。这背后考量的是政府和企业的引导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是学的意愿。愿意学、主动学、更高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都是需要为即将从事技能工作的人员解决的问题。
东莞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强示范引领
记者:当前,东莞正在全力推进“技能人才之都”的建设。对于东莞来说,如何激发工匠精神,加快培养技能人才?如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马军峰:东莞是一座制造业城市。建议以莞邑工匠为牵引,打造城市的技能人才品牌,在全社会树立爱护技能人才、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建议围绕东莞产业所需,精准资源投入,培育符合城市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根据东莞未来大力推进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调研,了解企业人才所需,精准培养针对性的技能人才,补齐技能人才短板,助力城市产业发展。
此外,当前,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沟通比较密切,类似“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沟通因为人才需要的数量较少而较少沟通和对接。
建议在现有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创新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围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梳理形成中小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形成更密切的沟通对接,把课堂开到车间里,打通技能人才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和企业发展所需的深度耦合机制。
胡敏:东莞是制造业之都,在产业转型升级之中客观需要一大批技能人才,也要成为引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因此,加快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打造人才集聚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
所以,东莞要在落实《意见》上有更大力度、更细化的措施、更有创新魄力。《意见》的内容都很具体,希望东莞能够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发挥创新性,加强示范引领,做到“筑起金巢迎来凤凰”,推进“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建立与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匹配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谭浩俊:对于东莞这样一个制造业集中的地方,如果没有很足够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话,就无法真正培养出更多的工匠,无法造出更能体现东莞制造水平的产品,所以东莞应该更加重视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育。
首先,在认识上要把技能人才当作科研人才一样的重视。其次是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再次是在职称的评定方面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最后是在社会地位、政治待遇方面,也要给他们更多机会和可能,推进建立技能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