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 东莞该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专家积极建言:强集群拓载体育生态 挖掘数字“富矿”

数字化转型有了国家标准。日前,工信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下称《指南》)。《指南》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方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旨在助力中小企业科学高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为有关负责部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指引。

《指南》提出,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转型引导、加大资金支持、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工作要求,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指南》要求,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融新模式,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小企业以及产业升级的一道必答题。面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东莞该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政府需要从哪些方面引导?本期东莞日报邀请到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会长张庆云,数据科学家、东莞市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旸共同探讨。

本期嘉宾: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张海冰;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会长 张庆云;数据科学家、东莞市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 余旸

数字化助企业效率价值双提升,重塑竞争新优势

记者: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什么说是一道“必答题”?

张海冰:目前,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转型已经势不可挡,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离开数字化谈增长就是缘木求鱼。从制造业来看,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活动上云、上(工业互联)网、上(工业)元宇宙的已经不在少数,从服务业来看,在经过电子商务、O2O等业态演化过程之后,目前以元宇宙为主要方向的新业态也已经呼之欲出。因此对制造业中小企业而言,如果不尽快实施数字化转型,将难以融入相应的配套体系和生态圈,而对于服务业中小企业而言,目前很多已经依托数字经济平台开展业务,未来需要随着平台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适应新的业态,这都说明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道“必答题”。

张庆云: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在今年探析莞企数字化转型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对于38%的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上升到了企业战略发展的最高层面,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必答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及服务各个环节,并能基于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进行控制、监测、检测、预测等生产经营活动,在缩短研发周期、增加采购实时性、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等方面赋能。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上的各类活动、运营管理活动可通过数据分析赋能决策、预测生产、创新服务。综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提升企业内部、企业间的集成与协同,进而达到效率与价值的双提升,帮助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余旸: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制造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企业发展所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东莞传统制造业“强身健体”之路,数字化转型让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的设备实现互联互通,让生产过程做到可感知、可预测、可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减存、提质增效,对外可以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产品价值。数字化可以提升供给能力。企业通过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控制管理成本、内部协调成本,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数字化从人的联网扩展到物联网,生产端实现自动化,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流程,提高效率。

深度挖掘东莞制造业资源,推动成为数字化时代新“富矿”

记者:在全国性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东莞的短板、优势分别是什么?对此,你有何建议?

张海冰:在全国性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东莞的短板和优势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就是发达的制造业既是东莞数字化转型的短板,又是东莞数字化转型的优势。短板的原因在于,制造业的发展和运营有着强大的自身逻辑,从事制造业的专业人员往往也具备很强的“制造业思维”,与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互联网思维”的接轨和融合是一个艰苦而充满风险的过程;而成为优势的原因则在于,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东莞的大量制造业企业也成为大量的工业数据、制造业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只要把这些软资源挖掘、整理、运用好,就能够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富矿”。

张庆云:目前东莞的多个龙头企业已积极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转型升级,树立了国家、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扮演着探路者和示范应用的角色。但同时,东莞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不足。信息软件、网络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产业分布较少,占比较低。另外,工业数字人才供需也呈“双缺口”。推动数字化转型,东莞一是要引进并培育一批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二是专家智库与人才储水池并行,完善人才地图中的数字人才图层。

余旸:作为制造强市,东莞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丰富,应当抓住机遇,成为产业发展升级中的一匹黑马。但是,东莞发展数字经济目前存在几个问题:一、产业基础大,但数字化意识薄弱,工业数据采集和能力不足或者是对数字化转型概念理解不深不透。二、所谓“转型方案”多,但实施效果难以保证。当前,较多服务中介的解决方案存在改造成本高、周期长、效果差等问题,制造业企业往往处于观望中。三、传统产业中高端人才匮乏、企业自驱力弱等。东莞要发展数字经济,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放手发展信息产业,创建东莞数字经济集聚区

记者:东莞推动数字化转型,有没有哪项工作特别需要政府加以重视?

张海冰:东莞推动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特别加以重视的有两点,一是放手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引入数字化平台、工业互联网开发企业落户东莞,不要强行追求制造业占比的提高;二是要重视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尤其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因此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承受力,力戒表面数字化,应当多听企业的诉求和困难,少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要求,从基础设施、人才、信息等方面为数字化转型创造条件。

张庆云:东莞可从以下三方面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强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头雁效应”,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二是拓载体,创建东莞数字经济集聚区。目前,东莞市已认定四个市级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两个市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从产业招商联动、培育骨干、人才集聚、服务平台等方面,加大载体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三是育生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链条服务。一方面,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数字化转型赋能资源池,打通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链,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与一站式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可按照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数字化转型典型范式予以扶持,有效引导莞企实施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

余旸:首先,东莞应当进一步细化转型服务,针对不同体量的制造企业出台相应的政策。其次,从技术层面积极做好指导工作,建立体系标准。再者,优先扶持本地数字化转型服务提供商,建立技术服务提供商与政府联动帮扶企业转型机制。最后,鼓励在莞高层次人才关注传统行业的发展,建立专家问诊机制,并积极引进中高端产业人才,协助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改变制造业的人才结构,增强企业的自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