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热热闹闹的“烟火气”,也需要静谧平和的“书卷气”。
近日,一年一度的“城市阅读点灯人”少儿阅读推广人现场阅读水平测试在东莞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市各个行业的42位学员经过评定与考核,获得“东莞市少儿阅读推广人初级资格证”。新一批少儿阅读推广人的诞生,将进一步扩大东莞阅读推广人队伍,带动开展更多有品质的阅读活动。

梳理今年东莞各大图书馆发展脉络,活动创新与硬件提升也成为关键词。一方面,通过阅读推广人的选拔、养成与接力,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以创新活动和提升硬件为动力,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的同时,描绘出门有活动,城市有书香的阅读图景。
01
人才接力
阅读推广年年“上新”
今年,是东莞阅读推广志愿者持续“上新”的一年。
2022年度42名少儿阅读推广人的诞生为东莞阅读推广人的队伍注入了新活力,阅读推广人才的不断“接力”得益于东莞图书馆多年来与读者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专业培训的重视。
今年暑假期间,东莞图书馆便启动了2022年“城市阅读点灯人”少儿阅读推广人培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报名人数超过400人,为历年之最。最终,42名学员顺利通过考核,取得“东莞市少儿阅读推广人初级资格证”。
“我平常上班很忙,晚上的亲子共读时光是一天里最放松的。当孩子和我说‘不读故事书睡不着’的时候,我跟自己说,我必须努力往前走,于是我来了!”来自东莞市人民医院的护士翟美田坦言报名参加培训的初衷。翟美田通宵值班后赶来参加考核,结束后她说,“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从报名到考试,不论结果,是一场美丽的旅行。”
在考核现场,也不乏“故事爸爸”身影。一位腼腆的父亲在现场讲述了报名参与的故事:“我妻子怀着孕也坚持参加培训和考核,我也一直很喜欢阅读推广活动,我们就一起报名,一起准备。”这位“故事爸爸”叫杨进良,在银屏山森林公园工作,他在之前开展的阅读活动中,就经常和孩子们分享鸟类科普、自然保护的绘本。

阅读推广需要“新力量”的注入,也需要“老前辈”的坚守。
姚菲菲是省级少儿阅读推广人、东莞图书馆优秀志愿者,东莞阅读之星。
2016年,东莞图书馆首次启动“城市阅读点灯人”少儿阅读推广人公益培训项目,至今,共有760人参与了专业培训,并有129人通过东莞市少儿阅读推广人考核。
同年,姚菲菲成为一名母亲,原本就热爱阅读的她,想参与东莞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但是因为孩子还太小,无法带进图书馆。“我咨询图书馆馆员后发现,如果我成为一名莞芽故事人给小朋友讲故事,就可以将孩子也带到活动现场。”
姚菲菲有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基础,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都很出众。此外,她还可以分享原创童话故事,因此东莞图书馆莞芽故事人的集体很欢迎她的加入。
姚菲菲讲故事很有自己的见解,除了和小朋友讨论书中具体内容,她还倾向于激发他们二次创作的热情。“如果你可以成为书中的某个角色,你愿意在哪个时间点穿越进去?你又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在带领大家读完一本书后,姚菲菲喜欢用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发大家的讨论,“每次提问,小朋友们都会各抒己见,这也是他们创造力的体现。”
随着阅读推广之路越走越宽,姚菲菲也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之前可能是觉得哪本书好,就做这本书的单场活动,现在更注重阅读能力的层层进阶,开发体系化课程,同时也希望通过孩子带动更多家长参与阅读,这就要求阅读推广工作必须朝着更系统、更专业的方向前进。”
源源不断的阅读推广志愿者持续为“书香东莞”的建设添砖加瓦,而阅读活动的不断创新则让更多人对图书馆有了新的认识。

02
活动创新
主题活动场场精彩
今年,是东莞各大图书积极探索活动模式的一年。
作为“十四五”时期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松山湖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打造园区信息资源中心和科普阅读推广阵地。近日,松山湖图书馆“科普阅读季·科幻文学月”落下帷幕。松山湖图书馆从未来教育视野出发,将阅读与影视相结合,邀请科幻创作及影视特效专家人士走进校园、相约云端,通过讲座、展览、图书推荐等多种形式,带领园区读者走进五彩斑斓的想象世界。
为激发中小学生对科幻作品的好奇与兴趣,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松山湖图书馆在“科幻文学月”期间组织了两场进校园活动,分别邀请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少儿科幻文学代表作家马传思,新生代科幻作家阿缺走进松山湖北区学校、东华松山湖高级中学,向近千名师生播撒科幻文学的种子。
在松山湖北区学校,马传思用一段段精彩科幻电影视频,启发同学们如何从“个体成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角度搭建起庞大的成长叙事体系,创作科幻故事。
当机器人拥有感情,是否应该获得类似人权的相应权利?阿缺在东华松山湖高级中学跟同学们聊起这一特别的话题,鼓励同学们关注科幻文学。
今年11月初,致力于开拓馆外阅读场景,按照“户外化、线上化、小型化”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阅读推广新路径、新方法的松山湖图书馆引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古都“食”空大冒险》插画展作为新一轮巡展资源,巡展首站为万科生活广场。
2022年,东莞着重打造“潮流东莞”城市名片,举办“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活动,而户外阅读场景则成为露营节中靓丽的风景。

6月,“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大树露营专场在鳒鱼洲文化创意园举行。在露营活动现场,一辆绘满漫画的大巴车赚足眼球。这个由50座巴士改造而来的流动空间里,上千本书册被分门别类,分装在不同的书栏,借还书的自助设备被摆放在车门前。
“此次活动主打‘阅读+社区’,方便、快捷、灵活的图书流动车可以给市民提供图书阅读、借还等服务。”东莞图书馆活动组负责人马迎介绍。
大巴车背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悦读在路上”夏日故事会正在上演。12名小朋友在二楼露天空间席地而坐,在聆听完《想要一棵好大的树》的故事后,他们拿起胶水、卡纸和不同颜色的树叶,拼贴出脑海中的大自然。“户外学习能呼吸新鲜空气,动手活动也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一旁注视的家长屈文婕说。
正是由于对活动的积极探索,更多人走进图书馆,也让阅读场景与校园、商圈、大自然相融合,让阅读时刻在路上的美好期待成为现实。
03
硬件提升
设施建设持续提升
今年,是东莞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持续提升的一年。
7月25日,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带队调研东莞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及服务效能提升工作,并与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交流。目前,东莞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已建成遍布城乡的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实现纸质+数字+特色服务资源新格局、打造多元服务引领全民阅读推广。
交流中提出,东莞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城市阅读服务事业需在服务延伸上着力,将新型阅读空间与潮流文化相结合,把图书馆公共服务向外延伸,进一步擦亮潮流东莞文化品牌。
“图书馆不只是一个存放和借还图书的物理性实体,更是营造阅读风气和培养读书品位的精神性主体,这里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也孕育着不少追梦者的理想。”常平图书馆馆长顾长军认为。
2021年以来,常平不断推进城市阅读驿站和“粤书吧”建设,为群众打造更多在家门口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公共资源+社会力量”的方式,进一步延伸公益阅读服务的触角,切实打通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
“开设图书阅读驿站能让更多书籍活起来,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顾长军说。目前,常平图书馆持有效读者证达2万多人,年借还图书13万余册,年接待读者超过35万人次。
2022南国书香节期间,东莞图书馆发布《我们的书香家园——东莞手绘版“阅读地图”》,通过手绘的方式临摹出东莞各大精美阅读空间的亮点与特点,包括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大岭山分馆心研茶城市阅读驿站、莞城分馆东江月城市阅读驿站等。

一方面,阅读空间与潮流文化相结合,让图书馆成为市民爱来的地方;另一方面,图书馆、阅读驿站丰富的书本资源,让城市转角有书香,书香不间断。
今年以来,桥头镇村两级共投入50多万元,购买了2万多册新书充实到镇图书馆以及各村(社区)图书服务点,以便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喜好和需求。
其中,桥头镇图书馆购入新书1万多册,16个村(社区)图书服务点共购买了近1万册。新书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涵盖了红色经典书籍、文学、儿童绘本、历史地理、文科教体等22种类别的图书。桥头镇图书馆购买的1万多册新书分别放在镇馆、粤书吧、城市阅读驿站,村(社区)则放在各村(社区)的图书服务点。
公共图书馆是群众的公共空间,也是读者眷恋的精神家园。东莞各大图书馆正致力于保持人才、活动、设施的持续发展与有效联动,打造阅读新场景,让城市弥漫“书卷气”。
86岁老翁的“书中环游记”
离约定见面时间还有半小时,老读者萧景贤就已经来到东莞图书馆等候采访,他一身休闲装扮,看起来和蔼可亲,他的右手边,是用文件夹收纳好的读书笔记和心得感悟。
“从1929年兴建的东莞县博物图书馆,再到2005年启用位于鸿福路的新馆,图书馆走过90年,我深受它知识的惠予,心怀感恩,感慨万千。”在4页作文纸上,2019年,在东莞图书馆成立90年之际,当时83岁的萧景贤挥笔写下心中感言。
萧景贤,人称“萧伯”,是东莞图书馆的忠实“粉丝”。谈起与图书馆的缘分,萧伯滔滔不绝,作为见证图书馆变迁发展的老读者,他不由得感慨:“生活在‘文化惠民’盛世,真的幸福感满满”。
读万卷书,听百堂课
萧伯与图书馆的相遇源于2003年的一次汉字发展史图文展览,当时的东莞图书馆还位于莞城新芬路上,“当时她就给我讲解这个展览,还送了我这个展览的光碟,到现在我还保留着。”萧伯指了指坐在旁边的东莞图书馆副馆长莫启仪说。
莫启仪的细致讲解和服务让萧伯喜出望外,此后便常常来到图书馆。“我小时候读书少,只读到四年级就辍学了,工作以后感觉自己文化水平有限,阅读也就成了我的一大爱好,所以喜欢上了买书看书。”
而在东莞图书馆,读者能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2005年,东莞图书馆新馆建成,针对市民所开设的“市民学堂”以实体与虚拟的讲座、培训、交流为主要形式,向市民讲述了从文学艺术到生活百科再到技能培训的丰富内容。精彩的课程让萧伯这样的老读者可以轻松学习新知识,享受普惠平等的服务。
2005年11月20日,退休了三年的萧伯第一次来到图书馆听了由英国海军退休军官带来的《1421:中国发现美洲》,“一个外国人在东莞讲中国故事,讲中国人自豪的事情”让他感动而又肃敬。而每每从主讲者那受益匪浅时,萧伯都会想到背后的一个个敬业惠民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我先后去过东莞二十多个地方听讲座,唯有市民学堂是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办,我常常在这里被感动,也受益良多。”作为一位“行万里路”的读者,萧伯退休后每年有将近3个月的时间都在游历河山,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虽然已经逛过成百上千的博物馆,但让他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家门口的“学堂”。
十几年来,萧伯听过的市民学堂已经超过了五百场,在他看来,听讲座投入少,产出大,学到的东西很多。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东莞市委党校袁敦卫教授讲的《一个东莞家庭的欧行笔记》,这勾起了他和孙子在罗马旅游的回忆。课后,他将在罗马大斗兽场和一群年轻人的合影连同课上记的笔记放在一起,成为这堂课最珍贵的“手帐”。
买书捐书,传递知识
虽然已经是86岁高龄,但是每天阅读依然是萧伯割舍不下的习惯。睡前饭后的空余时间,萧伯总爱拿出一本最爱的社会科学类书,在书中勾勒出重点论点,把厚书读薄。“学然后知不足”,萧伯用《礼记》中的这句话勉励自己要对知识有敬畏心,对“文化惠民”怀感恩心,不断“填空格”,活到老学到老。
除了在书中“环游”,萧伯还有买书的爱好,在早年旅游期间,他会将当地的地理人文类图书购买回来阅读,也购得不少他最喜欢的社会科学类的书。多年来的购书经历让他家里的藏书多达几千本,于是,在2019年,萧伯也将图书馆带给他的温暖回馈——把家中藏书挑选捐出。
“最好的书应该放在图书馆。”萧伯笃定地说。他将家中的1700册文学、经济、地理等各领域的图书捐赠给了东莞图书馆,同时捐赠了200多本图书到莞城图书馆。此外,他还捐赠了数百本图书给他所在的东正社区图书馆,让知识惠民,传递力量。
萧伯表示,在接下来的寒假还会继续挑选一些合适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86岁老翁的“书中环游记”还在继续上演,“希望更多‘新面孔’来到东莞图书馆,也希望东莞图书馆越来越好!”萧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