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13日报道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12月11日刊发题为《美国的芯片战对盟友造成打击,但很可能实现不了对华长期战略目标》的文章,作者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李-牧山浩石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罗宾·巴克。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对半导体制造业和超级计算机行业实施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管制。2022年10月,拜登政府扩大了对中国出口半导体、超级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和设备的控制措施。
相关技术的销售以及在这些行业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活动,也受到许可证要求的限制。这些措施明显扩大了BIS通过终端限制企业和个人向中国转让技术的能力。
市场作出了相应反应,集成电路等的股票市值蒸发了数十亿美元,这一领域由美国应用材料公司、KLA公司和泛林集团等公司主导。
BIS忙于澄清法律上的模棱两可之处。越来越明显的是,制造工艺不那么复杂的“遗留节点”相对不受影响。在中国设有芯片制造厂的美国、韩国企业也获得了在这些工厂使用美国技术的临时许可证,为期一年。
但这种喘息可能是暂时的。11月中旬,美国商务部长等官员前往荷兰和日本,敦促它们采取进一步行动。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国家是否会同意美国的要求。
很难确定拜登政府还能向盟友提出什么要求。
虽然相关企业的市场估值已企稳,但10月份的发展态势不容低估。这些措施背离了让美国及其盟友在关键技术方面领先一两代的“按比例增减”策略。
令人惊讶的是,由于全球对美国专利和人才的依赖,按照外国直接产品规则,BIS的管制适用于域外。美国商务部可以向其认可的任何实体发放出口许可证,并阻止违背美国商业或战略利益的销售。
这种权力自然会引起美国盟友的不安。就连一向以谨慎行事著称的日本贸易官员也表示,“对日本的主权为何如此被无视感到困惑”。然而,美国外交官和游说人士仍热衷于确保荷兰和日本公司无法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服务。
随着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继续将技术竞争视为关乎生存,竞争升级的可能性似乎增大。
市场干预是有代价的。美国工业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公司也必须重组其架构,以维持生存。即使BIS发放出口许可证,程序上的不透明也会激起人们对偏袒主义或美国保护主义的愤怒。对欧盟来说,过度关注光刻技术只是美国历届政府利用中国作为借口来削弱欧洲领先地位的又一个例证。美国试图参与5G竞争也引发了类似的怀疑。
然而,美国通过各种“芯片法案”获得的公共资金难以成为推动创新的替代品,尤其是在中国寻求半导体自主的过程中。
中国一直不愿对美国的出口管制作出回应。北京可能采取报复措施,对获取关键原材料或在其管辖范围内运营的美国公司实施限制。但事实上,北京仍然像一个规则制定者一样思考和行事。
从中期来看,出口管制并非无法克服。北京只需等待时机,而时间一如既往地站在中国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