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高质量 镇奋开新局④|聚焦拓空间 转型谋发展

2月1日,石碣镇召开“工改工”推进会。今年,石碣将上下聚力推动一项“硬任务”——攻坚2片500亩以上连片“工改工”。

在洪梅河西片区连片“工改工”项目(下称“河西工改项目”),目光所及,曾经低矮破旧的老区旧厂已然拆除殆尽,上千亩连片工改新地平整辽阔,多台桩机高高矗立,正蓄势破土开建。

制造业是东莞的“根”和“魂”,也是东莞在新一轮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底气。但从东莞产业内部来看,产业结构仍有提升空间,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突出。

开年之际,东莞32个镇街纷纷定方向、明目标、亮举措,将“拓空间”作为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先手棋”。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

如果说空间再造是“破”,那么坚持把千辛万苦腾出的宝贵空间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则是“立”。破旧立新,且看各镇街如何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洪梅河西片区连片“工改工”项目

大连片造就大平台

连日来,河西工改项目用地接连顺利挂牌。这个面积约3467.2亩,由东莞水乡管委会统筹的全市规模最大的镇村工业园改造项目,在历经两年土地统筹整备后,将一改当前低层次低效益的产业现状,转身晋升为水乡功能区连片“工改工”标杆示范区。

早在10年前,东莞已经开始“工改工”的尝试,但多为改造面积几十亩小地块的零敲碎打,无法充分发挥集约用地的优势。2018年之后,东莞力推两三百亩面积的连片改造,但各个项目之间难以进行规划的有效协调,单个项目落不下大配套,不利于形成高质量的配套服务空间。

以对历史、当下和未来负责的担当和勇气,东莞主动施压、自我挑战,继2020年启动镇村工业园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后,近两年相继推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头雁计划”以及十个标准化产业片区,坚持“连片改造、主攻产业”的总方向,通过大连片、大统筹、大平衡、大投资,引领工业园改造由单宗旧厂改造转向大片区综合改造。

敢啃“硬骨头”,能闯新天地。记者梳理发现,“连片改造”已成为不少镇街工改思路中的关键词。

泥洲岛片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圈层,临近南沙自贸片区、滨海湾新区,区位条件优越。全岛土地统筹基础好,适合整体谋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空间优质连片、产业全链条引育的标准化产业片区。该岛总面积8949亩,现状开发程度为14%,拥有高价值成片未开发土地。

沙田镇党委书记贾贵斌提出,将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立足新能源产业定位,高位推进泥洲岛标准化产业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立沙岛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能级整体跃升。

沿着谢岗镇粤海大道行驶,银瓶山下,土地整备如火如荼。作为一座GDP刚刚越过120亿元的小镇,打造连片产业空间,招引龙头企业、重大项目,是谢岗力争5年内GDP翻一番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谢岗银瓶山脚下到处都是火热的建设场景

谢岗镇党委书记叶可阳提出,将紧抓银瓶合作创新区、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银瓶产业片区等重大平台发展机遇,今年重点整备厚龙片区953亩连片土地。下大力气拓展存量空间,力争拓出大空间、承接大项目,认真谋划500亩以上的政府统筹连片“工改工”片区。

寮步镇党委书记赵智佳也表示,将打好“拓空间”主动仗,今年将启动2个500亩以上的“工改工”连片改造项目,打造低成本、高品质产业载体。

以大连片造就大平台。各镇街以“工改工”为主线,以连片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掀起大规模工改热潮,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结合产业园规划打造,优化各地产业布局,全力助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存量要空间

改革开放后,东莞依靠丰富而廉价的土地资源通过“市镇村组”四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快速完成了城市化与工业化,培育了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条,造就了以制造业闻名的“世界工厂”。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级工业园成了迟滞产业升级的障碍——土地权属复杂、安全问题突出、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引入。据统计,2021年东莞全市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于超过2万个地块,面积小于75平方米的地块占比超过90%。

以道滘镇小河村沥江围工业区为例。小河村党委书记卢志明透露,以小河沥江围工业区为例,该地是20世纪90年代建起的单层铁皮房,多为鞋材、五金加工、泡沫等污染性较大的产业,产能落后,厂区规划凌乱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低,年产值1800万,亩均年税收仅3万。“传统的旧厂房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已日益凸显。”他说。

▲道滘小河单元连片“工改工”项目改造前

▲道滘小河单元连片“工改工”项目改造后

改,成为摆在各镇街面前的不二选择。曾因镇村工业园而兴,今由镇村工业园破题。

荆棘满途路,行向最难处。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敢为人先,向存量要空间,镇街一刻也不能耽误。

在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际,镇街“一把手”纷纷在媒体上公开发展思路,畅谈发展举措。记者梳理发现,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突破口,向存量要空间,已成为各镇街共识。

厚街镇党委书记黎寿康提出,厚街将以“工改工”为主抓手深入开展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今年要完成黑山片区2900亩收储开发任务,同时开展白濠、溪头、双岗等相关项目“工改工”工作。

麻涌镇党委书记谭叙棉提出,麻涌将依托镇属企业麻实集团,引导农村资金加入,盘活村集体土地资源,加快提升镇村工业园产业效益。

横沥镇党委书记叶效怀提出,横沥将深化镇村工业园升级改造,重点推动村尾旧工业区、田坑村利源产城融合更新单元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为全市最小的镇,石龙缺乏连片地块,但该镇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固有的优势和短板,计划以“精致”理念为主线,运用低效闲置土地空间盘活、村(社区)工业园改造、企业原地增容提效等综合手段,推出新型工业园区238亩以上。

向村级工业园发起攻坚,破解土地瓶颈,重塑产业格局,壮大集体经济——这样的例子在镇街不胜枚举。各镇街将以不破不立的决心,全力以赴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形成干劲十足的热烈氛围、升腾景象,热烈回应全省全市“新春第一会”的召开。

腾挪新空间 注入新动能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可以预见的是,在东莞市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不断迈向纵深,许多昔日依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型工业模式的传统村级工业园,正从小散乱的村工厂转化为全新的产城社区生态。一幅幅新制造业版图正在各镇街“浮出水面”。

新年伊始,道滘镇大罗沙“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北部单元成功摘牌,为道滘镇今年社会经济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振了信心。

据了解,该项目道滘镇首个采用“单一主体”模式进行城市更新而推出市场的项目,将打造以“智慧”为内核,围绕“智慧体验中心、共享智造中心”双心布局,规划开放型商业服务区、智慧型现代产业区、活力型高档生活区三大功能区,形成产、研、疗、居、配、游六大组团,锻造多元一体化的5.0智慧园区。建成后大罗沙经济联合社可获得还迁厂房物业超10万㎡,对集体经济起极大提振作用。

道滘镇党委书记曾平治在多个会议上表示,今年道滘将重点推动大罗沙“工改工”项目启动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

作为东莞市最大连片“工改工”项目,东莞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城将突出“龙头项目+专精特新”,依托思爱普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精准引进数字经济、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总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洪梅河西片区连片“工改工”项目

在虎门大宁社区,大宁生态智慧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北区基建已经封顶,准备进行初步验收;一期南区已于8月份正式动工开建,预计2024年12月竣工。项目旨在打造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东莞产业升级示范基地,同时可承接大量深圳外溢产业。

大宁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启动后预计将吸引1万名人才在园区工作,不但能拉动整个社区的消费市场,还将为农村带来新风貌。

探索在持续,改造仍在路上,变化在塔吊轰鸣中生长。聚焦新动能,挺进价值链中高端,一个个新的“智造”生态圈正在东莞各镇街扎根、发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