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更具辐射力的改革发展主引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独特区位优势的东莞,正在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的目标迈进,尤其要以海洋城市精神助推人文湾区建设和再塑“近代史开篇地”文化品牌体系。
一、东莞城市精神需要海洋城市精神赋能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古代海上丝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地、自古以来的岭南文化中心地,东莞是海上丝路和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海洋文化是东莞文化的重要来源,海洋城市精神是东莞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区划调整等多种原因,东莞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经略海洋的意识和建设海洋文化强市的系统谋划。而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滨海生产活动,奠定了东莞作为海洋城市的充沛底气与发展后劲;长期临江伴海的生活,锻造了东莞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和“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进取精神,但这些由海洋文化带来的精神特质、城市属性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凝练和提升,并成为东莞文化主旋律和城市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东莞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也迫切需要海洋城市精神进一步赋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东莞市社科联(院)联合调研组在《读懂东莞海洋文化 助推文化强市建设》调研报告中认为,东莞海洋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有胸怀天下、爱国爱民的家国精神;勇立潮头、敢闯敢拼的拼搏精神;开放进取、坚毅前行的人文精神;求实务实、互利合作的创业精神;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开放精神等。这种海洋城市精神既是东莞城市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东莞人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高站位搭建东莞海洋文化交流传播平台
世界上大多资源都会逐渐枯竭,而文化资源却可以生生不息。建议在省里的高位统筹下,东莞应该为先行先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防、海上丝路国家文化公园”主动作为。即东莞要加大海洋文化建设的力度,协同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江门、中山、香港、澳门等地海防遗址,依托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在“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上,为探索建设“海防国家文化公园”创造条件,将海防国家文化公园试点打造集海防主题文化展示、文物文化资源保护、海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示范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的海洋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同时,率先试点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路国家文化公园”,争取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将大湾区海上丝路文化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和深度整合,在率先加大对湾区丝路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谋划撰写申报国家文化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待各方条件成熟时,再联系各有关省份正式申报建设具有全球视野、中国高度的国家文化公园。
建议东莞要从多层面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上丝路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多个层面来加强海上丝路遗址考古研究和活化应用的通力合作,不仅聚力宣传展示大湾区的海上丝路文化,而且通过民间公共外交途径助推海上丝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同时建议东莞争取加入海上丝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协同广州等大湾区城市做好联合“申遗”的相关工作。搭建东莞海洋文化交流平台,还可在滨海湾新区等地举办与“一带一路”主题相关的海洋体育运动、海洋特色美食节、海洋展会、旅游论坛、海洋文化节等活动,集中展现大湾区海洋文化特色和丰富历史积淀,助力提升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和输出的效能,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三、高水平构建“近代史开篇地”品牌体系
支持打造“影像莞”等系列品牌产品。推动文化资源要素导入、新发展理念贯穿,持续输出海洋文化影像。加强海洋文化类的创作规划引导,鼓励海洋题材精品创作,支持讲好东莞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高水平创作“近代史开篇地”系列纪录片,即通过联合创作高水准纪录片精品力作,统筹历史人文、自然山海、文旅规划等资源,将“近代史开篇地”系列纪录片精心打造为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的重要平台,并力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全球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品牌体系。同时,通过“串珠成链”,建设湾区海防遗址文化走廊,推动东莞与广州合作构建南沙—虎门“金锁铜关”文化遗产游径,将大湾区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的集体记忆,就很难实现广泛的认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坚实而厚重的脚印,离不开历史椽笔的镌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历史是在1840年的珠江口陡然改道的。这一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国家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1840年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始年。以1840年前后为切入点,揭示中华民族为什么曾领先世界两千年,但在“康乾盛世”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真正原因,从更深层面让人们懂得闭关锁国为什么会祸国殃民、国家落后为什么会被动挨打的道理。
建议以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和纪录片电影《海殇:1840》(暂定名)为突破口来高水平构建“近代史开篇地”品牌体系,即以《两个帝国的激烈碰撞》为线索,筹备拍摄大型7集历史文献纪录片和纪录片电影,历史文献纪录片主要是通过组织专家访谈的形式,全面、深入、系统分析当时中外经济社会形势及战争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力求“通古今之变”,以鉴往知今洞悉未来,发挥好“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转化为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隆隆迈进的强大动力。7集电视历史文献纪录片每集30分钟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再拍摄一部类似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长度的纪录片电影,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纪录片电影完全是以真实的、客观的人和事为基础的,没有虚构的描述,只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根据文献资料进行历史情景再现。如经费条件许可,还可运用最新科技手段拍摄有4D效果的电影,以增强观众身历其境的感受。其外景地还可与海防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结合起来,当年谢晋导演《鸦片战争》的外景地不在广东,而是在浙江中部的横店小镇,在这里按1∶1的比例搭建了一座占地22万平方米的19世纪有珠江水景的广东街道。为此,我们要改变鸦片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外景地不在广东的观念,在珠江口规划建设永久外景地,按1∶1比例全面系统恢复19世纪南粤街道的外景。为确保创作高水平的精品力作,建议由中央电视台、省委宣传部和东莞市委的领导同志任出品人、总顾问,广东文史学会、东莞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任总策划、总监制,并由广东文史学会组织国内外文史专家学者撰稿,由中央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新华影视集团联合拍摄,由广东文史学会、广东省文化艺术行业协会等单位具体承办。
(作者系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