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值汛期,东莞今年洪涝灾害防御形势如何?暴雨期间依然存在“易涝点”,如何保障出行安全?如何把水务蓝图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实景图……4月22日,东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陶谨带队走进“阳光热线”,聚焦水务建设问题,现场回答广大听众、网友的提问,将以整治易涝点为突破口,年内整治9个城镇易涝点,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两年内完成易涝点整治
内涝整治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点痛点。
目前,东莞已进入汛期,大范围强降雨天气频发,对于市民关心的易涝点整治。经过近几年系统性、持续性治理,城市内涝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以前,东莞全市有157个易涝点,现在已经整治了137个,还剩20个易涝点。这20个易涝点整治难度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尤其涉及莞城、东城、南城,包括东纵路、雍华庭、新基河的城市风景街。
来势凶猛的暴雨,经常会让易涝点“沦陷”,市区和镇街多个路段出现大面积内涝积水,严重影响了交通出行及市民生活。暴雨期间出现易涝点,是东莞的一块“短板”,也是许多现代化城市的“通病”。
知难而进。东莞市水务局对整治难度大的易涝点有相应的工程措施,力争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整治工作。其中,常平镇桥常路易涝点、塘厦镇桥蛟路段易涝点、万江街道港口大道新和路段易涝点、东城街道环城路星城出入口易涝点、东城温塘立交桥易涝点、东城环城路狮龙路路口易涝点、东城莞温路(与大塘边路交叉口)易涝点、东城莞龙路(与东堤西路交叉口附近)易涝点、寮步镇金富路与莞樟路交会处易涝点等9个易涝点今年 年内完成整治。
与此同时,在整治完成之前,会采取相应的预案,在每次强降雨路面出现淹水,行人和车辆不能通行的时候,水务、城管、交警等部门会进行现场值守,保障市民群众出行安全。
24小时值守确保安全度汛
2023年属于气候偏差年景,气象灾害突出,暴雨灾害重,台风频数多、强度较大。
预测东莞今年可能出现大暴雨以上的极端强降水。今年登陆或影响东莞的台风有3-5个,较常年略偏多,强度偏强,其中有1-2个会严重影响东莞。此外,预计今年东江可能发生5年一遇左右的洪水,石马河、寒溪河等中小河流发生局部成灾或成大灾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发生城市内涝风险较大,成灾的主要时间段为龙舟水期间及台风影响期间。
东莞严阵以待。目前全市构建以河道、堤防、水库等组成的防汛抗旱排涝体系。在东城、塘厦、沙田建成三座市级防汛物资仓库,形成防汛物资保障“铁三角”,覆盖全市物资应急保障区域。三座市级仓库针对区域风险类型分类储备,形成互补联调机制,基础防汛物资调运和运输在全市范围内能30分钟内到达,大型、特殊防汛物资调运和运输在全市范围内能1小时内到达,切实提高对各类水务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当前,东莞建立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编制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配置水旱灾防御信息系统和协同指挥系统,实施24小时防汛值班,确保安全度汛。
将水务蓝图变成实景图
近年来,市水务局对标国家、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规划,绘制“843”水务高质量蓝图,谋划实施规划体系、防洪排涝、供水保障、万里碧道、河湖生态治理保护、智慧水务、水务治理能力提升、水文化“8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供水保障、幸福河湖、水务管理“4张网”,系统提升防洪、供水、河湖生态“3个安全”。

在一张蓝图指引下,2022年东莞完成71.9亿元水务投资,创历史新高,取得抗旱防咸保供水胜利,成功应对6月中旬“龙舟水”,河湖长制、水土保持工作获得国家表彰,省市赋予的硬任务圆满完成。其中,堤防达标建设115公里,除险加固小型水库7宗,新建碧道180公里,改造供水管网约636公里,有力支撑全市稳增长、保民生,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今年,市水务局将完善总蓝图下的规划体系,进一步明晰东莞水网、供水排水、防洪治涝等任务,推动总蓝图加快化为施工图,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建管并重写好“水文章”
今年,市水务局重点筹划安排了“五个一”工程建设、推深五方面管理改革,打好促建强管“组合拳”。

在工程建设上,着力推进完成“五个一”任务。即重点完成100公里堤防达标加固、100万吨水厂建设、1000公里供水管网建设或改造、100公里碧道建设、100宗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建设,奋力推进加快构建现代化东莞水务基础设施体系。
在行业管理上,强化依法治水,严格取、供、用、排水和再生水利用全链条监管,加强水行政许可、执法监管,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全市“供水一张网”规范化管理、水权交易、流域统一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水务一体化专业化,努力提升水务体制机制法治能力和水平。
东莞水资源弥足珍贵,就如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得之不觉,失之难寻,需要好好珍惜爱护。陶谨表示,市水务局一直秉承家园意识,倡导开门治水,也借此机会,呼吁全社会节水护水,广大市民朋友都来参与河湖治理和监督,大家携手共建共治共管,让东莞水资源更安全、水生态更健康、水环境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