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门,迎面都是书,亲子家庭或在桌旁围坐默读,或在露台席地朗读,沐浴在亲子时光和知识之乐里。在中堂“我+书房”——趣园书房,书房主人宋老师正在为亲朋好友进行阅读分享,她丰富的阅读写作经验、广博的知识素养,让大家津津有味地沉浸其中。“我+书房”谐音“我家书房”,就是把书批量带回家让家变成“图书馆”,以家庭书房为载体,通过“公共+家庭”的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延伸,促进图书的流转和提高阅读率,放大阅读效应。

将阅读的乐趣分享给周围的人,何乐不为?
谈起为何加入“我+书房”?宋老师笑道:“有点书非借不能读的意味,我本来就是爱书之人,图书馆的书多,借回来的书需要及时归还,所以也使得我的阅读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可以将阅读的乐趣分享给周围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宋老师退休以前是深圳某中学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近30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也是邻里亲朋喜欢让孩子来她家阅读的原因。而天性喜爱孩子的她觉得继续发挥所长,也是一件有趣的乐事。
宋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她记事起,父亲每次出差都会给她带各种书籍,还在她房间放置大书桌、安装一扇墙的书柜。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书籍、爱上阅读。她说,当时家里的书房是开放式的,阅读是随时随地的事情,家人一起分享阅读快乐也是她最美好的回忆。而她从小就被父亲要求养成的晨读和晚读良好习惯,至今仍滋养着她。目前,宋老师在深圳家里的藏书超过2万册,在东莞家里藏书约2000册,其中一部分藏书已经超过30年了,是她一路成长、收获、感悟的见证。

被书籍“喂养”长大的孩子,不会差!
宋老师自小就在书堆里摸爬滚打,加上职业也是和阅读打交道,她觉得阅读真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惬意。做了母亲之后,很自然地把这种惬意延续到了孩子身上,现如今又升级改造运用到孙女身上。
宋老师说:“父亲在我成长时期引导我去读书,而我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则比我父亲多了一个举动——除了引导孩子读书,我还运用书中的知识引导孩子‘走路’,尝试把‘学’与‘思’‘知’与‘行’有机结合。”
儿子刚满7岁,宋老师便给他办理了一张“深圳通”,每到假期就督促他自己去深圳书城读书和买书,一路增长见闻。儿子刚满10岁,就给他办理“港澳通行证”,任他自由行,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向走去。就这样,儿子的知识不断积累,视野不断开拓,从而让他在很多重大事情上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宋老师认为,是广泛阅读让儿子在成长道路上受益匪浅。现在,儿子的阅读习惯也带动着儿媳,小夫妻俩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会抽时间阅读、讨论阅读心得。

“我+书房”让阅读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在“我+书房”的书架上,除了宋老师自己的各类书籍外,还摆放了很多幼儿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和绘本,有的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有的自己买的。丰富的图书、安静的环境,渐渐吸引了不少小区的青少年儿童来她家进行阅读体验。
宋老师说:“我会根据读者们的不同年龄段来规划和引导他们进行阅读。逐渐地,邻居的孩子也加入进来。一般情况下,3岁以内的孩子,我就引导他们读儿歌、童谣、绘本;4-6岁的孩子,除了引导他们读绘本、神话、蒙学,还引导他们看图说话;7-9岁的孩子,除了引导他们读童话、妙语、古诗词,还引导他们看图写话;10-12岁的孩子,除了引导他们读美文、文言文、名家名篇,还引导他们仿写和续写。”
刘先生是小区的居民,他经常下班后带着孩子来到这里进行亲子阅读,坚持已有大半年。他说,小区里的“我+书房”也可以看到图书馆的书,而且宋老师很专业,指导小孩阅读很有经验、有耐心,讲故事很形象有趣,连我们大人都喜欢听。之前小孩总是喜欢玩手机,现在变得喜欢看书了,真的很荣幸认识了宋老师,让小区有这样好的“我+书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