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99%,“豪车之王”天塌了

当保时捷三季度财报亮出“前三季度销售利润4000万欧元”的数据时,整个行业都倒吸一口凉气。

要知道,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还是40.35亿欧元,一年时间蒸发近40亿,99%的跌幅创下品牌史上最惨纪录。

▲图源:微博

更刺眼的是第三季度的单季亏损——9.66亿欧元,约合80亿人民币。这不是短期波动,而是系统性危机的信号。

利润崩塌的直接推手是战略转向的巨额成本。为终止电池自产计划、推迟电动车型上市,保时捷一口气砸了27亿欧元重组费。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关税政策,前三季度已吞掉3亿欧元利润,全年损失预计达7亿,逼得保时捷不得不计划在美国涨价止损。

27亿欧元的重组支出,真能换来回血时间吗?我看悬。这些钱本质上是为过去的犹豫买单,而市场留给豪华品牌的试错空间,早已被中国新能源车挤得所剩无几。

其实,保时捷的利润崩塌,根源是电动化转型的彻底失速。曾信誓旦旦要在2030年实现80%纯电交付的品牌,如今却公然“开倒车”。

9月宣布的三项调整堪称自我否定:推迟纯电车型、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终止电池自产。

这背后是电动车型的惨淡表现2024年全年,保时捷在华新能源车型占比仅27%,纯电车型更是只有15%-17%的份额,73%的销量仍依赖燃油车。

为什么电动化走不动?保时捷犯了两个致命错。一是迷信“技术洁癖”。二是误判市场节奏。

笔者始终认为,市场不会为情怀买单,尤其在30-40万元新能源占比翻倍的中国市场,犹豫就意味着被淘汰。

保时捷的危机,更是豪华车阵营集体溃败的缩影。

奔驰的跌幅最触目惊心。三季度在华销量12.5万辆,同比暴跌27%;前三季度41.8万辆,下滑18%,中国成了其全球唯一销量下滑的主要市场。

▲图源:微博

宝马稍好但也承压,前三季度在华跌11.2%,中国同样是其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奥迪靠合资公司勉强回暖,但根本挡不住德系豪华品牌整体份额的下滑。

保时捷曾试图用降价挽救在华销量,但收效甚微。当国产高端电动车能提供更流畅的智能座舱、更精准的驾驶辅助时,单纯的品牌溢价已经撑不起销量。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绝境,保时捷选择了“节流”。启动组织结构优化,计划未来几年裁员1900人,今年内先裁2000个临时岗位,第二轮裁员方案年底前就会公布。

这不是简单的成本控制,而是对现有业务的手术刀式切割——那些为电动化准备的部门、为电池工厂储备的人才,都成了战略失误的牺牲品。

但比裁员更值得关注的,是豪华品牌集体转向“合作求生”。奥迪Q6Le-tron直接搭载华为乾昆智驾技术,实现“无图”智能驾驶;宝马新世代iX3联合中国伙伴打造,适配本地数字生态;斯泰兰蒂斯和宁德时代合建电池工厂,地平线与大陆集团合资研发自动驾驶。

这种合作早已不是“市场换技术”的旧模式,而是欧美车企对中国技术生态的主动融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调查显示,近七成企业计划加大对华投资,“在中国为全球”正在取代“在中国为中国”。

保时捷自己也在转变。与奥迪联合开发的PPE电动平台,正在长春的合资工厂落地,这个超200亿的项目特意联合华为打造智驾系统。

可以说,保时捷的利润崩塌,本质上是全球汽车工业格局的逆转。欧美车企坐享近百年燃油车红利,却在电动智能化浪潮中摔了最狠的一跤。

中国车企的优势早已不是低价,而是全产业链的生态能力。慕尼黑车展上,116家中国企业参展,从小鹏、零跑的整车,到宁德时代的电池、地平线的芯片,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闭环。

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比亚迪能快速迭代车型,让华为能提供端到端的智能解决方案,而这正是欧美车企缺失的。

保时捷的99%利润下滑,或许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信号。

当奔驰、宝马、奥迪纷纷拥抱中国技术,当裁员成为豪华品牌的共同选择,我们正在见证百年汽车工业的重构。

这场变革里,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顺应趋势的幸存者。

参考消息:

上海证券报:《保时捷利润下滑99%!》


上一篇:娃哈哈,大反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