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加博会|首席观察:中国加博会为何长驻东莞?

5月10日上午,因疫情几度延期的第十三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简称中国加博会)在东莞正式开幕。这个展会来头不小,由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商务厅和东莞市人民政府承办,是我国唯一以加工贸易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许多对东莞不太熟悉的朋友也许会问,作为“中国会展名城”,东莞每天大大小小的展会很多,为何中国加博会会如此受关注?这个“国字号”展会,为何一直是东莞来举办?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加博会是怎么诞生的。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个名为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简称“外博会”)的展会在东莞应运而生。在金融海啸的浪尖上举行,首届外博会也用靓眼的数据提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1181家外商投资企业参展,展出了上万种优质消费品,有3500多种是第一次在国内市场上亮相的产品,采购总金额是509亿元人民币,观展和采购人数超过10万人次。当年,外博会被中国会展联合会授予年度大奖。

如今回头再看,为何首届展会就爆红?这和东莞扎实的加工贸易根基有关。

时间回拨到1978年7月6日,这一天,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制定了《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企业补偿办法试行条例》,东莞是5个试点县之一。这份文件,东莞人习惯称它为“22号文”,它引出了一个叫“三来一补”的名词,从此改变了东莞的命运,人们在20多年后将其称为东莞工业的“酵母”。几天后,港商张子弥将手袋厂落户虎门,由此,东莞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揭开面纱,这也是内地引进的首家“三来一补”企业。

从全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落户东莞开始,东莞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了2002年,“三来一补”企业数量达到顶峰,仅东莞在册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达1.2万家。在过去的40多年以来,加贸都是拉动东莞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早在2018年左右,东莞相关部门就有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七成以上来源于加贸;加贸净出口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四成以上……可以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加贸都是推动东莞GDP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东莞地方工业化进程来看,加贸更是当中加速器。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东莞工业先是承接香港传统工业的简单配套生产,进而全面承接港台地区成熟的传统工业制造,形成了以服装、玩具、鞋类、塑胶制品、家具等多种出口产品良性分布的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日、韩,港台地区先进制造业向外转移,在东莞发展加工贸易,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凸显。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东莞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地区,对东莞解决改革开放初期外汇不足问题、成功抗击金融风暴冲击乃至进口先进设备用汇等都提供了重要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加贸是东莞民营工业不断成长的重要土壤。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民营经济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但是,随着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进入,加工贸易企业将部分加工工序向民营企业外发,通过产业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带动民营企业的协作配套发展,而他们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又推动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加工贸易还深深影响着东莞的产业格局。全国家具生产出口重镇的大岭山镇、享有“家具之都”美誉的厚街镇,这些家具产业集群的形成,首先是以台升家具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投资落户开始,进而一批上下游配套加工贸易企业紧随而来,形成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态。东莞的“服交会”、“毛织会”、“名家具展”等都是依托这种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而发展起来。此外,加贸企业的大量集聚,衍生出庞大的商务往来,为民营资本发展商务旅游、会展经济等第三产业提供了巨大商机。据统计,东莞民营企业投入酒店建设的资金超过180亿元。

从社会角度来看,加贸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手段。相关数据显示,40多年来,东莞累计设立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3万家,累计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超过2000万个,庞大的加工贸易企业群使东莞成为农村人口转型为产业工人的摇篮。

加工贸易在这片土地上的成长,为东莞带来了沧桑巨变。这40多年,正是因为发展加工贸易,东莞得以广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工业化进程大大加速,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到世界制造名城的华丽转变;也正是因为发展加工贸易,东莞得以吸引1.1万家台港澳企业落户,莞港澳台经贸关系更加密切,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综上所述,作为全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诞生地,东莞在加工贸易上的样本地位不可代替,这也是为何加博会会长驻东莞的最大原因。近年来,虽然随着全市贸易体量扩大,加工贸易占比有所减少,但加工贸易依然是东莞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依然是东莞第二大贸易方式。

作为一位连续十几年报道中国加博会的记者,笔者对这个展会有着深深的感情。从展会诞生到改名、升格为“国字号”、在疫情期间几度延期,风云变幻,加博会一直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与东莞共同向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