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新路!中堂三大方法解基层治理难题

一核多元、乡贤调解、凉亭议事……中堂镇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新举措,让人耳目一新。基层治理,是千万东莞人感知这座城市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近年来,东莞以党建为“主心骨”,为基层治理“导航”,彰显了基层新气象。为走好基层治理“最先”“中间”“最后”的一公里,中堂镇在倾听民意善解民忧、惠及民生方面不断摸索,闯出了三条解题新路,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最先一公里”解法

凉亭共议“鸡毛蒜皮”

“现在公共停车位明显不够用,建议在进村大道划出一些停车位,既可以方便群众停车,又可以美化环境。”“村里的公园不少了,可以增加一些健身设施,为大家提供更多方便。“在中学镇马沥村党群服务中心马路对面,依河而建的两座凉亭,平时既是村民休闲聊天的地方,更是大家共同议事的场所。在这里,一件件”鸡毛蒜皮“小事,被摆上台面,亲近不生分的沟通,常让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桥对面的小广场已经在进行扩建,将增加更多的公共设施,城轨天桥下的边角花园也进行了美化,可以增加停车位。大家提出的这些建议很好,我们都会持续跟进、积极落实。“议事亭内,马沥村党总支委员梁许成一边倾听村民诉求、建议,一边梳理清单,党务干部逐一记录,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梁许成表示,小小的议事亭虽说只是一个简易的亭子,但正是这种不拘束的环境让村民们可以畅所欲言,也让村党员干部更能了解民情、征集民意、解决民需,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先一公里”。

马沥村深化“凉亭议事”工作传统,研究制定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凉亭议事机制”,在凉亭里设置了“民意信箱”,公示了“24小时热线电话”;同时规定每月1日为议事日,由党员干部带头,召集村民在凉亭议事,促进了群众从“干好分内事”到“共同参与村里事”的转变。

“中间一公里”解法

老乡劝老乡,邻里少摩擦

“其实很多人之间的矛盾是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的,矛盾双方互不信任,难以沟通交流,我作为中间调解人,同时在这边也有很多老乡,我用乡音乡语跟矛盾双方摆事实讲法律,矛盾纠纷更容易化解,”汪国华说道。

汪国华是一名来自中堂镇村(社区)特邀来莞乡贤调解室的调解员,每次参与纠纷调解,汪国华都会以“老乡,有事好商量”的乡言乡语来缓和现场气氛,设身处地、依法依规、入情入理化解双方矛盾。汪国华说,来莞乡贤调解员的用心用情,也是希望老乡更好地融入当地,共同参与建设发展。

近年来,针对外来人员较多,基层社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中堂镇村(社区)创新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方式,邀请来自不同省市、不同行业有社会威望的乡贤作为特邀调解员,纳入“东莞义警”队伍中管理,参与调解涉外来务工人员矛盾纠纷。

目前,中堂镇20个村(社区)共建立了20家特邀来莞乡贤调解室,配备了105名特邀来莞乡贤调解员,已经成功调处案件40宗,涉案金额达500余万元,调处化解成功率100%,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

“最后一公里”解法

利民服务“很接地气”

“以后看到公众场所有人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对他们说不就有依据了!5月1日施行的《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东莞首部市级文明行为地方性法规,对各类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为我们树起了文明标杆,同时也给足了我们对不文明说不的底气。”近日,一场由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的宣讲团在潢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宣讲,这堂结合最新时事的文明礼仪公开课开在家门口,不少听众表示“很刚需很接地气”。

“阿公,要注意上门的推销人员,不要轻易汇钱,有需要帮忙随时找我们。“潢涌村的社工志愿者经常上门,为老年人群体普及防诈骗等各种知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该村组建了13支志愿服务队,从党建工作、为民服务、综合治理、文体教育、关爱帮扶等方面为村民和商企提供服务。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是如何通过志愿服务凝聚的?潢涌村探索实施的文明积分兑换行动发挥了大作用!村民有了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家园的热情,租住在此的外来人员也因此有了归属感。

近年来,中堂镇潢涌村充分弘扬德本文化,打造村党委引领下的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有效促进党建引领、平安和谐、文化认同、德治自治相融。潢涌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广东省历史文化明村等多项荣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