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一线见闻|从一颗锂电池窥见“世界工厂”的产业雄心

历经12次失败,在第13次的测试中,成功经受锂电池测试中最严苛最高标准的安全测试——针刺测试,成为率先通过松下慢速针刺测试的PACK企业之一。

近日,由中宣部组织,11家央媒、6家省级媒体组成的大型采访团走进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力威”),见证了该企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

高质量发展首看企业。从消费电池赛道上的细分行业龙头,“换道”长坡厚雪、潜力巨大的轻型动力电池、轻型储能领域,持续迈入“上行”通道。在抉择中前行,避开巨头环伺的四轮电动车领域,依托多年技术积累,切入两轮电动车市场,找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从几千万的销售额到去年近30亿元的产值……从一颗小小的锂电池可以窥见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这颗小小的锂电池里也蕴藏着“世界工厂”的产业雄心。在东莞,以博力威为代表的众多储能企业,正成为东莞新能源产业集群的中坚力量。2022年,东莞新能源集群实现营业收入达667.3亿元,同比增长11.3%,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剪影,成为这座城市产业进阶澎湃进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风口之上,企业的两重抉择

博力威2010年整体迁入东莞,携之前的行业积累,当时已占领笔记本电池二级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是东莞万亿规模的电子信息行业中一个耀眼的存在。

居安思危,几近饱和的笔记本锂电池市场,让掌舵人张志平渐渐感觉公司已触摸到发展的“天花板”。

对于一家企业的“掌舵人”来说,赛道的选择是关乎高质量发展还是陷入红海之中的最重要工作。张志平和核心团队面临着企业第一次发展航向的重大抉择,是继续舒舒服服“躺平”在老路上?还是开辟新赛道?

经过多番调研考证之后,博力威结合自身的技术积累、资金实力,以及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正式切入轻型动力电池赛道。

“我们切入的就是动力电池领域的电动自行车赛道。这不是新能源领域最宽阔的赛道,但却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最佳选择。”张志平坦言,这个选择里,虽然有不确定性,但方向正确,则更可看到光明和前景。

自此,博力威加紧设立了动力电池研发中心和事业部,瞄准电动两轮车领域开启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业界,储能被认为是万亿规模的巨大风口。但赛道宽广,同样意味着竞争者众,对于重资产投入的储能赛道而言,新赛道上的细分领域很多,究竟哪条路更适合博力威?

同样,博力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加大研发力度,成立了储能事业部,瞄准以便携、户用及小型工商业储能为代表的轻型储能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16年,博力威引进了超过100人的研发人员。2017年,博力威并购东莞凯德新能源有限公司,进入锂离子电芯生产制造领域,成为少数从锂离子电池组PACK向上延伸至锂离子电芯生产,并且集BMS开发于一体的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之一。

随后,凭借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稳定的研发投入,博力威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并成为细分赛道首家通过ICR18650BD松下电芯TUV慢速针刺测试的企业。目前,博力威已形成“三驾马车、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以欧美市场为主的电踏车电池、以东盟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市场为主的电摩车电池,以及全球的轻型储能电池,三块主要业务并驾齐驱,以LG为代表的全球优质小圆柱电芯及全资子公司东莞凯德新能源公司自产大圆柱电芯为公司核心业务提供有力保障,致力于成为全球轻型电池龙头企业。

据悉,近三年,博力威研发投入累计近2.6亿元,拥有和申报的国内外专利8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84余项。博力威形成了集材料研究、电芯研发生产、结构设计、BMS开发、SMT、电池组结构设计、电池组装生产、产品检验等全方位的研发及智造与服务体系;掌握了智能管理、关键结构件设计、高性能锂电储能器件制备以及制造设备和工装治具自主设计等核心技术。

截至目前,雅迪、爱玛、小牛、速珂、虬龙等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均为博力威的客户。该公司的移动储能、两轮电动车等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不断扩大,尤其是两轮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占比约20%。

从租用1万平方米的厂房到坐拥10.8万平方米的公司总部大楼,从80人的团队扩展到2100人的上市企业,其中研发技术人员600多人,从几千万的销售到去年近30亿元的产值,从消费电池到轻型动力电池再延伸到储能领域……深耕新能源赛道,博力威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多重标签,“制造业当家”的东莞恒心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企业家的眼光、视野和格局的具体展现,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层面。立足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博力威身上的多重“标签”,则成为洞察这座“世界工厂”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样本之一。

——新能源行业的“链主企业”。不久前,东莞市公布了第一批10家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博力威位列其中并成为东莞储能产业领域的唯一代表。

博力威所处的新能源产业,是东莞发力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博力威为代表的众多储能企业,正成为东莞新能源集群的中坚力量,助力东莞塑造产业新优势。2022年,东莞新能源集群实现营业收入达667.3亿元,同比增长11.3%。

2022年初,东莞成功迈入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东莞产业立“新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系列新能源产业的政策足可洞见“世界工厂”发力新能源产业的城市雄心。今年5月,《东莞市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出台,从七大方面提出20条专项扶持政策,以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早在去年《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就已印发。政策明确,争取到2025年底前以新型储能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率先突破1000亿元规模,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新能源产业特色制造中心和创新发展高地。

洞察一座城市的产业进阶、高质量发展之路,从博力威这家新能源企业身上的多重标签,更见明晰。

——“倍增计划”企业。“倍增计划”是东莞多年来扶持企业成长,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长期政策措施。自2017年起,东莞正式启动“倍增计划”,配置针对性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

——东莞上市企业中的一员。2021年6月,博力威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科创板轻型两轮车锂电第一股。上市企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2021年,东莞“鲲鹏计划”推出,助力资本市场“东莞板块”,力争三年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

自“三来一补”起步,成就“世界工厂”的美誉,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之下,东莞迈入转型升级的澎湃进程。当前,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之下,东莞坚持“制造业当家”,踩准产业发展的节拍,发力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双万”征程上开启新的城市进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