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召开的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提出要高品质建设十大文体设施和“四馆一剧院一空间”,其中的“一空间”,指的是一批融合文化服务、潮流休闲消费、轻食餐饮等多业态、复合型、精而美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今,这一“施工图”正在变成“实景画”。

在即将于8月18日举办的2023东莞第十九届读书节暨南国书香节东莞分会场启动仪式上,一个公益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书香南苑•莞将正式揭牌,与此同时,遍布全市的首批近30个以“•莞”为命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也将同时揭牌。
这些逐渐覆盖东莞各镇街(园区),延伸到市民“家门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市民构筑起了一座座“精神乐园”。

蓝图落地 30个“•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崭新亮相
碧水荡漾绿草坪,清风徐来怡人心。位于东莞南城市民花园内的书香南苑•莞,是花园内唯一一栋建筑物。周边楼盘密集,市民在花园散步、休闲之余,也能享受文化的便利。当听说即将开放,周边的市民表示非常欢迎:“可以借阅图书馆的书,也可以购买新华书店的书,还有艺术、文化活动和餐饮,感觉太合适了。”
像“书香南苑•莞”这样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东莞还有很多。它们或隐于森林里,以“静谧书香”点缀“绿美东莞”;或藏身于老房子中,在融合新旧时代印记中呈现古色古香之美;还有的与湖畔对话,与荔枝树毗邻,融合咖啡、轻食、阅读、艺术等多种业态,让休闲、文艺、知识触手可及,成为承载市民精神生活和社交活动的第三空间。

为展现东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地理标识、文化标识,市文广旅体局从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优选30个具有代表性的空间,统一以“•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命名授牌,打造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标杆样板。位于万江新村社区的锐空间•莞则具有鲜明的后工业时代特色,融合创意、设计、艺术于一体,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此外,还有诠释广东“民俗美学”的茂春里•望汐坊•莞,展现莞香精粹的松湖雅集•莞,广受“萌娃”喜爱的荔香书吧•莞……一座座独具特色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进一步满足市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气质、点亮城市之美。
此外,全市已建成85个城市阅读驿站,评出160个共享文化空间,并推动建设10个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政策加持 打造市民家门口的“精神乐园”
根据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部署,东莞力争到2026年全市建成400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成遍布城乡、高雅精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
今年以来,为推进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融合文化服务、潮流休闲消费、轻食餐饮等多业态、复合型、精而美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我市制定了《东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资金撬动力度,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在全市掀起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热潮。

目前,全市各镇街(园区)正抓紧推进各项工作,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将新建66个城市阅读驿站,将在南城、横沥、清溪、松山湖、万江、望牛墩、大朗、茶山、长安、洪梅等10个镇街(园区)建成首批10个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昂首阔步 文化强市建设让城市“潮变”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上,东莞致力于打造“一空间一主题”“一空间一特色”,融合文化服务、休闲消费服务,务求让市民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除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外,在文化强市建设的号角声中,“四馆一剧院”也在持续发力,硕果累累。由何镜堂院士主持建筑设计的市博物馆新馆计划年内动工,中国举重博物馆年内将开馆。截至目前,东莞今年已新增城市阅读驿站14个、绘本馆12个、联网村(社区)服务点10个、家庭图书馆84个、阅读加油站28个。市文化馆入选2022全国“最受欢迎公共文化空间”TOP50,大朗、长安、南城、横沥、凤岗等镇街城市阅读空间出圈传播。推动文化场馆联盟化发展,创新打造博物馆、美术馆、剧院“三大联盟”,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由中心城区向基层延伸。

硬件的升级,打开了东莞人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需求。东莞,正在“潮变”!CBA热度持续走高、“扒龙船”火爆全网、“国宝归来”登上热搜、“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连办160多场,连续11天的“漫•延”火柴盒音乐节火爆全城……文化空间在“潮变”,文化活动在“潮变”,向世界递出了新名片:东莞,创造精彩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