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跨学科研究!院士领衔、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齐聚松山湖

松山湖科学城又一场高规格学术论坛举行。9月1-3日,第三届新兴功能材料与器件前沿交叉(国际)论坛暨2023年化学—材料—医工前沿交叉创新论坛在松山湖举行。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致辞,陈学思、成会明、陈小明、彭孝军4位院士作大会报告,分享新兴功能材料的前沿学术研究,7个分论坛举行180多个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等40多所高校、10余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负责人,各新型研发机构及生物医药行业相关人士,齐聚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共探新兴功能材料与器件前沿交叉的发展前景。

搭建青年学者跨专业、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活动由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等单位承办,共同研讨新兴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前沿趋势,促进新兴功能材料与器件行业发展。

高松在致辞时表示,本次会议涵盖7个主题,包括材料、化学、能源、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跨学科研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搭建青年学者高水平跨专业、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也希望专家学者以论坛召开为契机,深入交流互鉴,探索科学前沿,推动交叉融合,助力化学-材料-医工学科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梁展鸿表示,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创新引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松山湖实现了从产业园到国家高新区,再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三级跳跃式发展,构建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千亿规模的支柱产业,同时重点培育了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梁展鸿表示,各位院士和专业学者都是材料领域的杰出专家,对新兴功能材料与器件前沿有深刻的了解,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敏锐的判断。诚挚希望各位专家将优秀科研成果在东莞松山湖转化落地,东莞松山湖将为双方的深度合作以及创新创业提供最好的条件。

4位院士分享前沿学术成果

当天上午,陈学思院士带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的前沿分享,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生物医用器件及其临床应用,血管支架和PLGA手术缝合线等方面给与会者带来一场精彩分享。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手术耗材、药物递送、组织工程、骨科固定、生物成像、基因转染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陈学思院士表示。

成会明院士分享“氧化石墨烯: 从制备到应用探索”的主题报告,列举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如CVD法、机械剥离法、化学氧化-还原法等。

成会明院士特别指出,如石墨烯这样的二维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为信息技术、新能源、碳中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陈小明院士带来“金属-有机多孔材料与电催化 CO2还原——机会与挑战”的主题报告,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历程、特点和CO2转化的意义概括总结,并对当前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电催化CO2还原研究进展进行分享。

彭孝军院士带来“染料智能分子工程”的分享,介绍了染料智能分子以及其团队在染料智能分子方面的具体工作。

据悉,彭孝军院士团队研发了分子识别的荧光探针系统,不同的荧光探针系统可以对细胞进行染色,最后用设备、毛细管对细胞进行分类。

院士专家们的大会报告后,会议还设置了7个分论坛,邀请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10余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化学—材料—医工前沿交叉等多个维度进行精彩分享。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