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半前,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吴思多毅然辞去了超一线城市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助理的职务,来到了只有150平方米办公场所的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任职。两年半后的今天,身为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监事会主席的吴思多,已推动这个城投平台实现了从只有150平方米到现在在管、在建、在规划产业空间达到约150万平方米的跨越。
时光不语,却给出了吴思多何以入莞的答案。
缘起:一次“救火”任务的邂逅
谈吐优雅、思路清晰,再配上一副文质彬彬的气质,吴思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典型的“邻家大哥哥”。如果不是他自我“爆料”,很难想到,如今从事管理工作的他,竟然是一位材料学的博士研究生!
那么,如今的吴思多为何会干着与其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呢?这就不得不从他的入莞故事开始说道了。
“说起来都是缘分。当时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我还兼任了一家智库的顾问,2020年智库刚好接下了‘松山湖三年人才规划’这一课题,我记得智库当时刚刚做完课题准备结项时,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也直接推翻了我们原本的课题架构,说直白点,一切几乎要从顶层设计上重新做课题规划。”吴思多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被推到了前台“救火”。

吴思多自己也没想到,从接手这一紧急任务起,他的心也开始逐渐向东莞这座城市慢慢靠近。
三大科学装置,材料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兴盛……随着一次次深入调研,吴思多就像在剥洋葱一样,一次次地刷新他对东莞的认知。
“越往里走,越无法自已!我读博期间就在大型科学装置工作过,做过课题,材料学更是我的本行,不论是从专业上,还是创业土壤上来看,我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天选之地’。”吴思多说。
破障:干更多就能干更好
带着“情”高质量的完成智库紧急任务后,吴思多也被慧眼识珠的东莞人社部门的干部“盯”上了,几番盛情邀请之下,吴思多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向往,他决定在东莞为自己拼一把。
“主要是纠结在超一线城市的高层次人才福利上,后来是东莞人社干部结合东莞人才政策给我算了‘一本账’后,我才打消了顾虑,因为来到东莞我甚至还能享受更多的人才福利。最关键的是,这里有给我发挥的平台和机遇。”吴思多说。
2021年初,吴思多带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从上市公司来到了刚起步的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在他看来,摆在他面前的不只是15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
一到东莞,吴思多就被集团委以重任。而他也在跨专业领域的转型中快速的学习成长,很快就成为集团不可或缺的骨干,最忙碌时,他手头在管、在推进的项目接近10个。
“会出现重点没抓准、管得不够细的情况,心中产生了一种‘干多错多’的困惑。面对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我一度反复思考如何突破但始终没找到方向。”吴思多的迷茫,也引起了集团董事长的重视。
“小吴啊,很少有人是天才,别人八小时,一年能推动五个项目;如果你一天十个小时,甚至十二个小时,就有可能一年推动十个项目;我当年就是这样破题的。”董事长的一番分享,点醒了吴思多。
“这其实是基于客观规律的,苦功夫和笨功夫就是客观规律,我也找到‘干多错多’的破局答案——干更多干更好。”吴思多告诉记者,基于工作榜样的思路和感悟,他对条线同事也提出两个工作原则:一是必须统一思想,加深认识,不要把时间消耗在因为认识不深而产生的对想法、目标不一致的辩论上;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下足苦功夫,肯下笨功夫,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捷径才能行稳致远。

收获:“我要做的是要让东莞更好”
破除自我“心障”后的吴思多“一发不可收拾”。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推进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清华东莞创新中心改制等项目,都同时做到了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及松山湖管委会部署、统筹好合作方利益、做好专业服务、快速平稳推进多个方面的要求。
以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为例:腾讯落地条件极为苛刻,吴思多和团队方花了15个月为东莞市政府省下了1个亿的财政支出。但是,项目在管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又面临这一道难题:国内的云业务龙头竞争激烈,如何让在莞行业龙头形成互补效能?对此,吴思多又花了10个月,推动腾讯云基地的运营重心调整为智慧零售、潮玩赋能、智慧物联以及文化IP,进一步完善东莞行业链条,让龙头企业间形成了更多的互补与协作。
“复盘这25个月,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但是,如果你把情融了进来,用心去发挥自己的能量,破题就不再是困扰。如今回看,这两年多来,一个个落地的项目,一个个攻破的难题,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不是要他做东莞最好,而是要让东莞更好,这就是来莞两年多来,我最大的收获。”吴思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