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病症,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则随时会威胁患者生命。我国每年大约有50万新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见危害之大。
为了提高全市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成功率,并有效降低患者疾病诊治费用,2015年,东莞市卫生健康局联合全市14家医院的医疗专家,成立了东莞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截至2023年12月,东莞已建成14家“中国胸痛中心”、8家“广东省胸痛中心”,胸痛救治网络基本成形。


2023年10月至11月,在广东省胸痛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下,东莞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开展了东莞市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现场检查,数据核查时间跨度为: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共12个月。
1月2日,东莞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发布了“2023年东莞胸痛救治报告”,除4家胸痛中心因刚通过验收免检外,参与常态化质控的18家胸痛中心共计救治急性胸痛患者45334例,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高危胸痛患者9221例,体现胸痛中心救治效率的多项质控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上,东莞18家胸痛中心平均值标准版为3.79分钟、基层版为3.57分钟,而全国平均数分别为5.08分钟和3.94分钟,充分体现了东莞各胸痛中心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的归口管理和初始评估已形成了常态化、规范化运行的态势,一线医师已树立了胸痛流程管理的基本理念,对急性胸痛或等同症状的筛查和识别能力明显提高。

“D-to-W时间”(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的时间)和达标率是反映院内救治效率即绿色通道建设质量的重要参数,东莞在“D-to-W时间”上,标准版为53.63分钟,基层版为62.86分钟,全国平均数分别为69分钟和73分钟,东莞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莞标准版和基层版达标率分别为93.1%和92.8%,全国平均数分别为85%和8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是指通过静脉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灌注,挽救缺血心肌,对降低急性STEMI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意义重大。
近年来,东莞市STEMI患者的再灌注率明显提升。此次质控显示,与2023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莞市标准版和基层版胸痛中心的STEMI再灌注率分别达到96.2%、88%,均优于全国标准版88%、基层版87%。

一次次“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背后,是一条条从死亡线上拉回的生命,是一个个不用无奈接受悲剧的家庭。东莞市胸痛中心的建设为守护东莞千万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023年东莞胸痛救治报告”也指出,东莞市胸痛中心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在“直达导管室比例(绕行急诊科及CCU)”这一指标上,10家标准版胸痛中心的比例≥50%,达标;2家标准版胸痛中心的比例未达标;基层版胸痛中心只有1家比例达标。

未能直达导管室,部分客观原因是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到急诊科或CCU进一步明确手术指征或禁忌证。但也说明,胸痛中心需对中心周边的网络医院、下级医疗单位加强急性胸痛患者病情和手术沟通技巧的培训,对周边社区群众加强急性胸痛相关医学救治科普的宣传教育,才能让病人和群众理解病情的凶险,接受最合适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措施。

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看,目前仍需270多分钟,距离发病后120分钟内开通闭塞血管相去甚远。说明加强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重要性,必须通过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将村医、镇街医院医生、社卫机构医生与普通民众连接起来。
作为东莞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东莞市人民医院2023年接诊的胸痛病例数及高危胸痛病例数均位于全省前列。
2023年12月23日,广东省胸痛专业质控中心发布《2023年度广东省胸痛专业质控报告》,在全省140家标准版和132家基层版胸痛中心的质控排名中,东莞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以综合得分107.69获全省第四、东莞第一的好成绩。

东莞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郭素峡博士表示,东莞市胸痛中心建设整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突出,培训教育成效亟待提升,推动东莞市胸痛中心持续高质量发展,没有捷径,唯有立足当下,实干笃行。
“新的一年,东莞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将定期对东莞市各胸痛中心进行常态化现场质量评估检查,加强区域内合作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东莞胸痛中心的救治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优质的救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