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黄金价格已经快速攀升至历史高位的当前时点,新进入黄金投资领域以及意图新增黄金配置的普通投资者,需要慎重考虑自身的资产配置是否合理,特别是应当避免因追求高收益反而增大了财务风险,这与配置黄金的避险逻辑是背离的。
作者:张林
封图:图虫创意
7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截至2025年上半年的外汇储备规模数据,外储规模在时隔8个月之后重新回到3.3万亿美元以上,其中,以金衡盎司计算的纯金数量连续8个月上行,达到7390万盎司。
这是否意味着普通投资者又迎来了黄金投资的窗口时点?跟随央行的行动而行动,看上去合理,但事实却远非那么简单。
近年来,有数次各国央行增持黄金,但是黄金价格却反向走低的情况出现。比如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加强黄金增持,特别是2012年至2016年间各国央行的购金量显著高于售金量,国际金价却持续走低,国内上海金交所的黄金现货收盘价,也从2012年11月的高点350元/克,下行至2015年12月的低点221元/克,回调幅度达37%。
此外,各国央行增持黄金的节奏和力度也并不一致,对于国内外金价的短期影响也并不相同。比如2024年4月至10月我国央行暂停增持黄金,国内金价却从当年4月的低点533元/克上行至10月的高点636元/克。同期,印度、土耳其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央行仍在增持,但美国纽交所COMEX黄金、伦敦现货金价在2024年的4月至7月却颇为震荡。
央行对于黄金储备的增持或减持并不是影响黄金价格的绝对重要因素,在大部分情形下,各国央行也是全球黄金交易市场的价格接受者。对于我国央行来说,逐步增持黄金是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的战略步骤之一,以远期黄金价格上行进行套利并非主要的考量因素。此外,黄金价格在历史上也经历过长期的波动和回调,黄金价格波动的幅度也较大,部分时段的波动幅度甚至大于股票市场。
可以说,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黄金与货币脱钩以来,黄金价格涨跌的本质就是因避险需求而产生的投资波动。2022年以来国际和国内金价的迅速上调,与全球地缘形势的持续动荡、中美大国博弈的加深以及美元指数的走弱有关,而这些增量的变化,被视作影响未来数十年政经格局的重要扰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黄金价格由2022年1月的低点368元/克,上行至2025年4月的高点825元/克,增幅高达124%;同期国际金价涨幅也超过110%,这已经是1975年以来全球黄金价格的最大和最快涨幅。
但这里的问题是,黄金定价的避险预期,更多的是对于新增的不确定性因素的计入。简单来说,站在当前黄金的价格水平来看,如果它已经计入了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大预期,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更大,还是更小?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有争议的,这也是全球主要投资机构对于金价走势判断出现分化的重要原因。
在客观数据当中可以看到的是,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黄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净流出规模高达123吨,是近三年来最大单季净流出规模。其中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基金SPDR黄金ETF,在今年3月至5月的持仓量从902.3吨下降至878.1吨,这说明一些投资者选择获利离场,避险资金 正加速从黄金市场撤离。
如果把视角放在国内,今年以来购金潮持续,1至5月全国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增长12.3%,特别是在特朗普宣称采取“对等关税”的4月份,国内黄金价格和黄金交易量的增幅达到阶段性峰值。
但是应当注意,当普通投资者都纷纷涌入黄金市场时,也就大体可以判断黄金价格已经充分计入了当前不确定性预期,避险需求带来的投资需求可能也达到了顶点。今年6月,国内黄金价格出现显著回调,当月上海金交所黄金成交量达到3.68吨,或也说明有相当多的投资者已经选择获利了结、落袋为安。
要么早行动、要么不行动,这句话在资产市场上是一条至理名言。无论是对抗通胀也好,还是进行避险投资也好,黄金能够给普通投资人带来可观回报的关键在于长期持有,并且由于黄金不能带来股票、债券和信贷等其他投资工具的利息收入,短期持有黄金的体验不佳,在持有期内有较大概率收益率会偏低。
此外,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在供需失衡的矛盾下依然承压,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应当注重可用资金的持有,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卖出实物黄金需要付出较高的回购价差,考虑到各类交易费用之后,回购机构的回购价格普遍要比投资人的购买价格低10%以上。
站在黄金价格已经快速攀升至历史高位的当前时点,新进入黄金投资领域以及意图新增黄金配置的普通投资者,需要慎重考虑自身的资产配置是否合理,特别是应当避免因追求高收益反而增大了财务风险,这与配置黄金的避险逻辑是背离的。
(作者系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