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联名举报”不应成为学子们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唯一路径”

纵览新闻评论员 李一木

又见“学生联名举报导师”。据媒体报道,日前,一份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合实名举报该校教师郑某的文件在网络热传。4月10日晚,北京邮电大学发布通报:取消郑某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停止其教学工作。

之所以称为“又见”,是因为不久前有多名学生实名举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某某存在篡改数据、编造实验结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调查后发布通报:初步认定其存在学术不端,停止该教师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

在短短时间内,接连发生的“学生联名举报”事件令人痛心,更令人警醒。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联名举报”不应成为学子们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唯一路径”。

“学生联名举报”不能也不应该形成“路径依赖”。因为依照常识,走到“联名举报”这一步时,基本上已经摧毁了师生间哪怕最为脆弱的情感纽带。尤其对于明显居于弱势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要承受着基于学业、研究甚至将来就业等诸多现实因素的重重压力与制约。可以说,如果有更多可以发声的渠道,可以维权的平台,可以采用的选项,就很难直接走到师生间恩断义绝的“最后一步”。这样的选择,一是意味着更大的难度,毕竟让多位学生达成一致行动不易;二是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当这些年轻人签下自己的名字时,肯定内心也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学子不仅是在维护自身权利,更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这种声音对那些同样身处类似困境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支援与鼓舞。

正因如此,在认真处理“学生联名举报”事件的同时,也迫切需要为学子维护正当权益创造更多渠道与平台,以便迅速捕捉“问题端倪”并跟进处理。而非像现在这样放任伤害不断累积,最后以“联名举报”的极端方式爆发。

“学生联名举报”不仅关乎学术尊严,更关乎法律与规则,关乎人与人之间权利与尊严的平等,关乎一个社会体系中,“强者”与“弱者”应该采取怎样的“共处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提供更多的权利救济,防止“联名举报”成为学生维权唯一且最后的“路径”,且形成“路径依赖”。或许在某些地方,某个群体中“沉默的大多数”正在遭受伤害,且可能重复“今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