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6日)中午12时,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地铁”正式开通。
随着列车的飞驰,广州到佛山、东莞中心区半小时可达,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5座城市实现“一线牵”,“轨道上的大湾区”有了新的样本。
对于东莞来说,这条“超级地铁”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更为东莞的强“心”战略打通“任督二脉”,抢抓大湾区融通发展红利,推动形成以轨道交通为轴线的商业轴带、产业轴带,将“地理的空间”变成“流动的空间”,不断提升东莞城市能级。

五城“一线牵” 东莞好处多
这个周末,东莞人的朋友圈,最火的要数广东城际“四线”贯通的消息。
因为,广佛南环、佛莞城际于5月26日12时正式开通运营。
这意味着,新开的两条城际线路将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首尾相连,实现“四线”贯通运营,形成一条全长258公里、横跨5座城市、呈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将佛山、东莞中心区纳入广州半小时通勤圈,肇庆、惠州中心区纳入广州一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大湾区轨道交通新格局。

最值得东莞人关注的几个重点,一是从东莞中心(西平西站)半个小时就能到广州南站;二是“公交化”运营,就像坐地铁,无需提前买票,到站即走;三是在东莞设12个站点,串起麻涌、洪梅、望牛墩、道滘、南城、东城、寮步、松山湖、大朗、常平、樟木头、谢岗等镇街,在申报修建地铁门槛大大提高的今天,城轨变“地铁”,不亚于东莞开通一条新的地铁。
“超级地铁”的开通,让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广州、东莞、佛山、肇庆、惠州五市之间的“同城效应”将得到加强,逐步形成的“一小时生活圈”,使得市民在三城之间的通勤、上学、购物、休闲、娱乐等日常出行活动更加便捷。东莞人去广州南站坐高铁、去长隆游动物园、去顺德吃双皮奶、去惠州游西湖、去肇庆鼎湖山扔许愿球……现在,东莞人只需坐“地铁”就能实现。

“超级地铁”的开通,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城市优势互补提供了支撑。同城化不是同一化或者同体化,更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对接、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关键环节,在空间上邻近且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之间构建网络化的统一经济体。尤其方便沿线城市之间的人员往来和合作交流,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将更容易传递与流通,有利于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大湾区整体经济实力。

“超级地铁”的开通,为东莞“强心”战略打通“任督二脉”。当下,大湾区城市竞合争流愈发激烈,处于广深两座超一线城市之间的东莞,如何才能更好、更强?东莞提出,要实施强心战略,做大做强主城区。
东莞的中心城区具有良好的“山水城”空间本底和发展资源,虽说本世纪初东莞的“五年见新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巩固了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但随着城市迭代升级,原有的“小汽车、大马路、低密度”城市开发模式,导致主城区太弱,城市凝聚力不够,城市文化、城市生活不够精品,不利于吸引高端人才。
这几年,东莞举全市之力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区,无论是经济总量、科教文卫配套,还是基础设施、现代服务,在全市的首位度越来越高。而接下来,中心城区持续扛起集聚优势资源、提振商贸经济、提升建设品质、优化宜居环境的使命“大旗”,提升整个城市的凝聚力和综合能级。

现在,这条横穿东莞中心城区,分别与地铁一、二号线交会的“超级地铁”,将让来自大湾区源源不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随着人流接踵而至,在东莞城市区域中流动配置、集聚成势,成为汇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让东莞强“心”更强。
深度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在大湾区,每天有数百万人次跨城出行。
据广州市人民政府信息,2023年度广州市交通运行数据公布,广东全省有21个地级市,省会广州与另外20个城市的日均出行量344万人次,深圳与省内其他20个城市的日均出行量约为229万人次。
换句话说,广东每天有100个人跨城出行,其中有37个人和广州发生关联,25个人和深圳发生关联。
东莞地处广深之间,毗邻港澳,是一座典型的通道型城市。从城市联系度来看,2023年,深莞两市日均出行量达到132万人次,广州和东莞日均出行量49万人次,数据说明了东莞与广深这两座城市的紧密度、联系度排在大湾区各城市联系度的前列。

那么,大湾区联系度最高的城市是谁和谁呢?毋庸置疑,就是广州和佛山。一方面,广佛的市区隔得更近,来往更密切,从广州市政府到佛山市政府的距离只有20多公里,而深圳市政府到东莞市政府的距离有70多公里。另一方面,地铁同城化方面,广佛遥遥领先。广州与佛山目前已开通了三条跨市地铁,而深莞之间目前还没有开通地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多种轨道网络融合发展、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东莞正在补齐短板,提出以连接广州、深圳为原则,加力推动国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等多层次轨道交通与两大核心城市高效衔接与换乘,更好地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
铁路方面,目前共有4条已通行铁路经停东莞市内:广深港客运专线(高铁)、广深铁路(普铁)、京九铁路(普铁)、赣深高速铁路(高铁)。经停站点有六个,分别为:虎门火车站、东莞南站、东莞火车站、常平火车站、东莞东站、樟木头火车站。其中,东莞站、东莞南站、虎门站均可直达香港(香港西九龙站)。

此外,和东莞息息相关的国铁建设,还有深江铁路,在滨海湾设有站点,目前正在加速建设中,计划2028年4月建成通车。还有广深第二高铁,将联通广州、东莞、深圳中心城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机场+高铁站+普铁站”的站点组合,将把广深第二高铁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引人瞩目的一条“流量高铁”,带动更多年轻人口和商务人士互访,点亮广深两个超一线城市、东莞超大城市、香港世界一线城市同城新图景。
城际铁路方面,深惠城际将在东莞凤岗镇设站点,将进一步促进深莞惠都市圈融合发展。此外,还有多条线路纳入规划中,包括中虎龙城轨、常平至龙华城轨、塘厦至龙岗城轨、深莞增城轨、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轨。其中,中虎龙城轨、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轨正在酝酿开工。
城市轨道方面,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正全力冲刺今年12月全线轨通及首列车接车的目标,为地铁系统调试和正式运营奠定基础。这条线路建成通车后,将与已开通的2号线实现“十”字交叉换乘,未来1号线还将与广州、深圳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支撑。

日前,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工程滨海湾新区2333标(沙角半岛段)正式开工,三期工程作为已经运营的2号线一、二期的延伸段,将成为连接主城区和滨海湾新区、虎门镇的主要客流走廊。
未来,这条线上的滨海湾站还将与深茂高铁、东莞3号线、深圳20号线和广州22号线无缝换乘,形成综合交通枢纽,拉近沙角半岛与东莞乃至珠三角的距离,构建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随着大湾区各城市之间轨道交通网越织越密,把人们出行的道路拓得更宽,让人们出行的脚步变得更顺,“轨道上的大湾区”所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必将承托起包括东莞在内的湾区城市群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更高质量的繁荣发展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