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紧密相连,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月11日,广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提出,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互促互强,打造优势产业链条、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到2027年,建设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培育100个销售额亿元以上的电商品牌。
东莞拥有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但传统代工模式面临转型压力。近年来,东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已取得众多成果。本次广东新出新政,将有利于东莞打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湾区样本”。

到2027年培育100个销售额亿元以上的电商品牌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科技服务、设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质量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技术服务等。
为推动制造业与科技服务融合,《措施》提出,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先使用后付费”模式,降低企业应用成本和试错风险,对工业企业利用购买的科技成果开展技术改造或增资扩产,按规定享受省级技术改造资金支持。
工业设计在产品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措施》提出,支持引导制造企业重视和加大工业设计投入,以设计引领消费和制造。持续深化工业设计赋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应用工业设计,加快设计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到2027年,新增培育200家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如今,物流业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业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润空间的重要服务。《措施》提出,构建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网,推动快递业广泛覆盖制造业环节流程,培育一批类型多元、各具特点的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到2027年,培育200个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跨境电商规模稳居全国第一的广东,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电子商务融合。《措施》提出,重点聚焦电子信息、家电、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试点。到2027年,建设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培育100个销售额亿元以上的电商品牌。
在空间布局上,广东将构建“一核多区”的服务生态。政策计划到2027年建成100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其中广州聚焦数字经济与科技金融,深圳打造国际供应链中心,佛山建设工业设计高地,东莞、惠州则围绕专精特新与智能网联等领域形成特色集聚区。

东莞实践: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湾区样本”
以科技服务赋能创新链,东莞过去这些年在研究平台建设上下足了功夫,散裂中子源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企业在全球都有影响力。此外,在2025年东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东莞也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领作用,加快提升中试服务能力,到2027年打造不少于50家具有产业影响力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
此外,东莞还在工业设计激发产品活力。例如由东莞主办的DiD Award(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二十届,成为国内兼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工业设计赛事之一。近三年来,东莞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上比2021年增长超过3倍,近400件东莞优秀设计作品获得国内国外设计大奖,其中华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得国内最高级别。
跨境电商方面,自2018年东莞获批国家第三批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东莞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从2018年的370.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07.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9.64%,本次新政提到的人力资源服务扶持新业态上,早在2022年,东莞即成立了东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行区,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有效发挥龙头引领和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产业园先行区已入驻众多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中智、君润等行业百强机构。
广东新政策的出台,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提供了系统性方案,而东莞的实践则证明,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结合,传统制造业能够焕发新活力。未来,东莞将构建起“制造+服务”的产业新生态,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湾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