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贸易格局因美国滥用关税政策蒙上阴影,中国外贸企业普遍遭遇成本高企、订单波动等挑战。近日,央视CCTV1《应对关税冲击,中国企业如何逆势而上?》专题报道聚焦东莞,解码这座“世界工厂”的外贸企业如何在风暴中探寻破局之道。

供应链重构:在变局中谋新局
对于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而言,关税壁垒直接推高商品终端售价,导致订单量锐减。东莞一家汽车空调滤清器企业率先探索“中国总部+海外节点”的分布式供应链模式——去年8月于泰国设立生产基地,将核心研发与高端部件制造留在东莞本土。
“国内市场占比提升至30%,单一市场风险正在有效分散。”企业负责人张武介绍道,这种“内外联动”策略既规避关税冲击,又保留技术话语权。



代工突围:从“制造”到“质造”的觉醒
在东莞茶山,十八年专注高端玩具代工的陈国霞迎来职业生涯首次“硬刚”。当美国客户要求分摊25%关税成本时,这位女企业家掷地有声:“必须提价,谈妥再合作。”底气源于企业早在多年前布局的“绿色制造”体系——从原材料到生产全链条通过国际认证,不仅留住日本十二家大客户,更让欧洲订单逆势增长。
然而,代工模式的深层痛点亦随之暴露:东莞市茶山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会长王振指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定价权,导致企业在贸易摩擦中陷入被动。“五六年前我们就呼吁转型做品牌,如今政策东风来了,必须抓住!”
内销破局:借政策东风拓本土赛道
随着国家扩宽内销渠道的政策“组合拳”落地,电商平台成为外贸企业转型新战场。京东婴童玩具负责人陶丽娴坦言,不少企业对国内市场规则与电商运营缺乏经验,在团队搭建、渠道开拓等环节存在畏难情绪。但陈国霞已率先行动:“今年是品牌突围的关键窗口,中国市场崛起的机遇,中国企业必须赶上!”夜幕降临时分,她的工厂生产线仍灯火通明,员工宿舍晾晒的工服随风轻摆,见证着传统制造企业向“品牌化”转型的决心。

央视镜头记录下的这些东莞企业,正以供应链重构的智慧、品质升级的定力、开拓内需的勇气,在贸易风浪中淬炼出“中国智造”的新韧性。正如央视记者在报道结尾所言:“挑战之下,有人收缩防线,有人却借此打开新视界——这或许就是中国制造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