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助力东莞加快建设“8+8+4”现代化产业体系,东莞广播电视台推出“中国梦·劳动美”系列报道,通过挖掘先进典型的闪光点,激励广大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再立新功,助力东莞以更加厚实的硬实力担负好经济挑大梁的重任。陈仲强是广东全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产销合作总管。1990年,21岁的陈仲强加入广东全农农业集团,从基层产销专员做起,开启了与土地、农民打交道的职业生涯。三十余年来,他始终扎根农业一线,以“让农民增收、让产业增效、让百姓吃上放心菜”为使命,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集团产销合作总管,2022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省农业领域的标杆人物。今年,陈仲强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普遍存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痛点:农民盲目种植导致滞销,企业收购标准不一引发矛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打开高端市场。陈仲强意识到,唯有打通产业链条、建立标准化体系,才能实现多方共赢。经过多年实践,他创新提出“产-供-销-技”一体化订单农业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四大环节,形成闭环管理。
他主导与香港、东莞等大型商超、餐饮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协议,根据市场需求反向制定种植计划。例如,针对香港市民偏好叶菜类、东莞餐饮需求茄果类的特点,他在宁夏布局高原冷凉蔬菜基地,在海南发展反季节瓜果种植,实现“南菜北运”、“西菜东输”的精准调配。
为保障蔬菜安全,他推动建立“六统一”管理体系: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溯源。在广东肇庆基地,他引入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生产种植各环节,确保种植过程可追溯;在宁夏贺兰加工中心,他要求每批蔬菜必须经过农残、重金属等多项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
陈仲强始终将带动农户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设标准化基地,他将分散的农户纳入产业化链条。在宁夏贺兰,他与当地合作社合作,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供港蔬菜,农户既可获得租金收入,又可参与田间管理赚取工资,人均年收入从不足万元提升至4万元。在广西富川,他扶持贫困户种植包菜和龙牙白,提供种苗、技术并保底收购,帮助300多户家庭增收。截至2024年,其主导的基地已覆盖全国13个省市,带动1.3万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万元,其中脱贫户占比超40%。
为提升农民素质,他亲自编写《无公害蔬菜种植手册》,用方言讲解病虫害防治要点,同时每年联合农技推广部门组织多场技术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营销、品牌运营知识,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600余人。
针对农户“怕种错、怕卖难”的心理,他创新“三保一险”机制:保种苗供应、保技术指导、保产品收购,并牵头为基地购买自然灾害险。2022年广东遭遇罕见暴雨,肇庆基地受灾严重,企业迅速启动保险理赔,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参与者,陈仲强主导构建的“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溯源体系,成为行业典范:每包蔬菜贴有专属二维码,扫描即可查看生产基地、检测报告和上市信息,赢得客户长期信任。面对疫情、极端天气等挑战,他更是冲锋在前。2022年香港疫情期间,他连夜协调肇庆、东莞基地调配物资,1个月内相继向香港输送蔬菜100吨;2023年台风“泰利”袭击广东,他带领团队抢收蔬菜2000吨,保障湾区市场供应稳定。
“在探索中求实践,在务实中求发展”这句悬挂在陈仲强办公室的座右铭,正是他三十余年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年过五旬的他,依然坚持每月驻点基地,裤腿沾泥、手捧笔记本与农民交流的画面令人动容。
“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跑,我的任务就是带好这一棒。”陈仲强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证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汗水浇灌热土,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非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