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学术霸凌为何难制止

5月7日,有微博网友发文,自称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实名举报某教授学术霸凌,引发关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发布声明,已关注2023年某结业学生对教师的网络举报,第一时间成立专班开展调查工作,一经查实,将依规依法严肃处理。

举报人指称的一些问题,其实是比较容易查证的。尤其是该教授主导的某实验室,每个博士的毕业时间都被拖到8-9年,甚至10多年。如果这一情况坐实,或证明实验室、教授的选材水平比较糟糕,培养能力太差,以至于不断延毕,或佐证举报人的说法,也就是教授故意为难学生不让毕业,从而使得学术剥削成果最大化。

上述两种情况,其一是实验室、教授的水平、能力问题,对于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顶流大学伤害太大。

其二则说明涉事学校在科研、教学管理存在显著失当。虽然这对于学校名誉的损害也是很明显的,但低于上述问题。

这个事情总体比较容易查证,或查实,或证伪,从博士生毕业年限就可以得出基本判断,如果举报人所称的这个基本事实不存在,就可以整体推翻其指控。

然而,如果举报人所称的基本事实存在,但是校方不愿意接受以上两种解读结论中的任何一种,就可能会大大延迟调查结论的公布,以核实具体细节,比如对于涉及到的每个博士生的科研项目的具体考核进行事无巨细的核实,这样一来工作量就非常大了。

教授学术霸凌这种事,或者扩散开来,很多科研单位的“学阀”压制、剥削年轻科研人员、编外聘用科研人员的事情,并不算少。这起事件的新闻之后,网友评论也是丰富多彩,很多人认为事情很常见,不值得大惊小怪。

学术霸凌,准确来说就是利用职称或毕业证学位证、毕业论文等评价权,项目考核的评价权和收益分配权,大幅占有甚至白嫖学术共同体、学术团队中处于从属、被支配地位的年轻人的成果,并在日常管理中滥施淫威,强迫服从。

这类做法有着高度的主观性,且存在程度的不同,往往难以一概而论:同样的行为,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有些学术带头人敢想敢干、御下严格,但也可以认为“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

当然,这并不是说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没有能力甄别、判断、干预学术霸凌。学术霸凌本质上跟美国在国际上实施的政治霸凌是一回事。不同院校在国际国内同样一个学科领域、课题领域,权力、支配力、影响力也不同,在本校霸凌学生和青年教师、青年研究人员的“学阀”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内,也完全可能成为名气更大、层次更高院校的高级“学阀”的霸凌对象。

说到底,大学校园里的学术霸凌并不是隐匿无声,无从辨识发现的,这类行为往往被相当程度上被默认合理化。因为作为学术带头人,教授对于学校的名誉、经济、学术价值,远远高于若干个硕博研究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学术霸凌往往会因为霸凌者得意忘形,不小心越过“性”、“血缘”两道防线,撞上了“政治正确”和社会监督的铁网,最终才得到追责,也就是霸凌者被曝出性侵被霸凌者,或者急欲推动自己的儿女或近亲上位,占据了学生、青年同事的机会。

反过来,如果霸凌者在个人私德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也没有为自己的儿女、近亲传输机会,其霸凌行为暴露并纠正的可能就非常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