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社会组织 | 东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聚合资源 赋能发展 谱写乡村振兴“东莞答卷”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在东莞,鲜活的乡村振兴实践不断上演。成立于2021年的东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下称“市乡促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成为东莞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智囊团”与“行动队”。

“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资源的精准匹配。”市乡促会会长钟国波一语道破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从“莞乡发布”平台致力于盘活村(社区)闲置资源资产,到“村村行”活动破解基层发展堵点;从运用智慧科技打造数字乡村标杆,到开发“绿美莞乡”小程序赋能生态建设。市乡促会以社会组织之力,织就了一张资源整合、城乡联动的“共富网”。

党建引领:凝聚共识 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2024年12月,经南城街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委批复同意市乡促会党支部正式成立。

钟国波表示,市乡促会深知党建在引领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支部正式成立之前,市乡促会已通过主题党日、政策学习会等形式,不断强化会员单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认同和思想引领。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市乡促会成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品牌活动方面,市乡促会成功举办多场荔枝推介活动,党员带头对接市场,擦亮了“东莞荔枝”地理标志品牌;同时,联合举办丰收节绿色健康跑等活动,推动了乡村“颜值”与“健康值”的双提升。

在资源整合方面,市乡促会积极协调企业会员中的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参与乡村振兴,通过数字赋能、资本联动等方式,强化了“红色纽带”的作用。在社会治理方面,市乡促会组织党员深入村(社区),开展“村村行”活动,协助完成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工作,彰显了“红色温度”。

市乡促会还积极探索“党建+集体经济”“党建+生态振兴”等创新模式,为东莞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质生产力。

平台赋能:构建“1+2+N”服务体系 激活资源要素

据悉,市乡促会以“1+2+N”服务体系为骨架,链接282家会员单位,其中村(社区)会员单位189家,企业会员单位93家,涵盖“三农”、乡村规划、文旅、建筑、金融等多个行业。

市乡促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钟国波表示,“莞乡发布”资源资产推介平台是市乡促会的核心枢纽,搭建村企双向供需信息平台,破解供需错配,唤醒“沉睡资产”。截至2025年2月,平台累计发布闲置土地2705亩、闲置厂房资源88.37万平方米、闲置鱼塘资源163.2亩、闲置办公楼资源1.73万平方米。通过数字化手段,平台将碎片化资源整合为“招商菜单”,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市乡促会建设了村企项目资源库与乡村振兴专家智库,整合了乡村产业发展、乡村金融、乡村规划建设等多方面的项目资源,聚合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此外,市乡促会还成立了多个专业服务队伍,如“莞品”专业工作委员会、“乡村规划建设”专业工作委员会等,助力乡村振兴各方面共同发展。

品牌驱动:打造增收样本 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

如何撬动农村集体资产的高效流转?市乡促会精心打造“村村行”、“政村企联动”主题沙龙、“莞乡振兴学堂”等品牌活动,为东莞市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据钟国波介绍,自2022年启动以来,“村村行”活动已深入15个村(社区),通过需求调研、资源对接和项目落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闭环。

大岭丫村的“绿美乡村”建设也是“村村行”活动的又一亮点,通过举办“植此青绿和美乡村”2024“我为最美莞乡添绿意”植树主题活动,建成“振兴林”。

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政府、企业和村组之间的有效对接,市乡促会打造了“政村企联动”主题沙龙。这一活动以“政府搭台、企业献策、村组发力”的模式,成功破解了资金困局、管理短板和产业梗阻等三大难题。通过联合东莞农商银行,开展“三资”管理专题培训以及资源资产招商会等方式,沙龙活动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还推动了多个民生项目和产业项目的落地。

此外,为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市乡促会联合多所高校开设了“莞乡振兴学堂”。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学堂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实战赋能提升他们的实操能力。在学堂推动下,多个集体经济改革项目得以顺利完成,而苏州“强村公司”等先进经验,也为东莞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借鉴。

为促进乡村振兴生态圈的构建,市乡促会积极打破行业壁垒,通过文化赋能、专业协同和资本拓渠等方式实现了跨界融合。“联合市篮球协会与莞篮赛事运营公司打造的“莞篮村BA”联赛吸引大量观众参与,还带动了周边消费的增长。”钟国波举例道。

金融赋能:创新资金管理与投资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市乡促会参与市金控集团等推出的东莞首支乡村振兴基金,探索了“国有资本+村集体”的合作模式。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引入了大量社会资本,还推动了跨行业资源的互补,成为了东莞市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据悉,该基金首期规模达8亿元,重点支持水务管网建设等民生项目。为村集体带来了相对较好的收入来源。

在资金管理与投资模式上,市乡促会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们推动村集体资金从单一存款转向股权、基金等多元投资,实现了资产的优化配置。为了加强财务赋能与风险控制,市乡促会联合东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推进“一村一注师”财务服务联镇驻村新机制的建立,为村集体提供公益性财务审计、股权设计等专业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保驾护航。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市乡促会用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与灵活性,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注解。接下来,市乡促会将通过深化会员服务体系、强化党建引领、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创新驱动服务升级,协同社会力量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数字化平台赋能、智库资源整合、社会责任践行,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