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8月5日消息,据媒体报道,2025年的硅谷,裁员潮仍未平息。在这场风暴中,人工智能(AI)被众多企业CEO奉为提升效率的革命性工具,承载着重塑生产力的厚望。
然而,对广大基层员工而言,AI更像是企业用以掩盖裁员实质的一块“遮羞布”。
尽管企业财报纷纷展示AI带来的成本削减成果,但保障AI系统稳定运行、确保输出准确所需的后续维护、内容审核及安全合规投入却在持续攀升。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应运而生——他们专门负责纠正AI的错误并进行善后。企业原本期望通过AI节省的开支,正以另一种形式重新投入,甚至可能超出预期。
近年来,AI工具迅速渗透企业运营的各个层面,成为不可逆转的商业趋势。从OpenAI、Google Gemini到Anthropic Claude,功能日益贴近职场需求的各类AI模型层出不穷,广泛应用于文案撰写、代码修改、客服话术生成等环节。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甚至预测,未来1至5年内,AI或将取代半数入门级岗位,美国失业率可能因此升至10%-20%。
讽刺的是,企业在享受AI带来的“降本”甜头时,往往需要额外投入更多资金来解决AI引发的问题。自由撰稿人Sarah Skidd曾接手紧急任务,修改一家内容代理公司网站上由AI生成的大量文案。这些文字平庸乏味,缺乏吸引力,反而损害了品牌形象。她直言:“一看就是AI写的,毫无说服力。”客户最终不得不支付额外费用请她重写。
类似困境也出现在技术领域,英国数字营销公司Create Designs的创始人Sophie Warner常遇到因ChatGPT误导而求助的客户。有客户依据AI教程修改代码,结果导致网站崩溃并被黑客攻击,损失惨重,她需要额外收费来排查这些AI引发的漏洞。
客服领域的AI应用同样问题重重。清华大学与广西电网的研究发现,引入AI助手虽改进了语音转录、信息回顾等流程,但也带来了语音识别错误、口音识别困难、对话记录不完整等问题。客服人员不仅要学习与AI协作,还需纠正其错误、安抚因此不满的客户,AI的“帮倒忙”反而增加了工作压力。
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显而易见。麦肯锡《AI现状调查》显示,截至去年,78%的企业已在至少一个业务环节应用AI(远高于2023年的55%),但平均成本降低不足10%,收入提升也不到5%。在此落差下,企业更倾向于展示AI的使用率而非实际效果。AI常被部署于要求不高的场景,一旦进入核心流程,易出现理解偏差、决策失误甚至品牌事故。
面对潜在风险,企业开始未雨绸缪。亚马逊正招聘“AGI风险管理经理”,专门负责识别AI的技术与社会风险并建立治理流程。同时,品牌方也感受到消费者对AI的抵触情绪,多邻国、Shopify和Audible等公司因尝试用AI替代人类员工而遭遇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