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东莞擂响了推动全域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战鼓。
9月19日,东莞召开全域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全域文明建设“1+1+9”系列方案。其中,《东莞市全域文明建设行动方案》为总体方案,配套实施《东莞市“全域文明迎全运”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全域文明建设“九大行动”对应的9个子方案。部署从2025至2027年,稳步推进全域文明建设工作。
东莞全域文明建设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路径,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工程,紧扣“一年重点攻坚、两年全面提升、三年巩固认定”的目标,力求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

为什么要建设全域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之一,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7月11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要求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东莞GDP接连迈上了1万亿、1.2万亿台阶,在经济发展上肩负起挑大梁的重任。作为全省的产业大市、人口大市,东莞在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提升市民文明程度上也使命在肩、责无旁贷,建设全域文明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心大局的必然要求。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并对“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进行了专门部署。
城市文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建设全域文明,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宜居环境,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才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作为全国超大城市,东莞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本外人口比例倒挂。千万人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有物质条件的更高要求,也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能否有效提升广大外来人口的家园意识和整体文明素质,关系着东莞的高质量发展大局。
更加注重文化在塑造人的内在世界、提升全民的文明程度、营造稳定的社会秩序、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中所起的润物无声作用,突出全地域推进、全领域覆盖、全人口普惠,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群众,让城市文明之光照亮社会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名市民,是东莞建设全域文明的题中之义。
建设全域文明,展现出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坚定态度,彰显了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的坚定决心。东莞将以全域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力打造一座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和美宜居、崇德向善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构建全域文明建设立体格局
东莞市全域文明建设确立了清晰的目标。到2027年,市容市貌更加整洁美丽、交通秩序更加便捷畅顺、人居环境更加宜居宜游、人文魅力更加释放彰显、基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平安法治更加巩固发展,以优异成绩蝉联第八届全国文明城市,为“百千万工程”实现“五年显著变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东莞市全域文明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全域文明建设“九大行动”,包括文明创建提质增效行动、市容市貌整治提升行动、交通秩序综合优化行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卫生健康平急双优行动、育人育才立德铸魂行动、文化实力提档升级行动、基层治理和谐善治行动、平安法治共建共享行动。

文明创建提质增效行动着眼于文明创建的常态长效,广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高标准培育推荐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单位、家庭、校园,宣传推广《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纵深推进“两个文明共享计划”,提升广大市民的家园意识。行动特别强调城乡文明融合与城市文明品牌矩阵构建,强调广泛开展“风尚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擦亮“制造美学之城”城市产业名片以及友善东莞品牌,深化“寻找2亿分之一”“城市之光”活动,精心选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诚信之星、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
市容市貌整治提升行动从精细处着手。一方面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全面完成各园区、镇(街道)和60个省级典型村“七个一”的品质提升任务,构建三级公园体系,实施“增灯补亮”工程。另一方面推进环卫保洁规范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的市容环卫标准全面落实,全流程提升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全域整治“六乱”问题,体现出东莞对城市面貌提升的系统谋划。
交通秩序综合优化行动兼顾静态与动态管理。在静态管理方面,通过推进交通廊道一体整治,增加停车设施供给,优化停车管理,推进全市停车“一张网”建设等措施缓解停车难问题。在动态管理方面,通过加强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规范跨境货车通行路径,建设统一规范的非机动车道,严查交通违法行为等措施提升交通文明水平。系列措施直指东莞交通管理短板,展现出东莞改善交通秩序的决心。

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注重城乡统筹。既推进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项目改造,又推动植树增绿、美丽田园建设;既改善农房等硬件设施,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通过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推动噪声源污染治理,提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等措施,改善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卫生健康平急双优行动,从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再到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构建了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体系。特别是组建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技术指导中心、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医院”密切协同机制等,回应了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体现出对市民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怀。
育人育才立德铸魂行动立足未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红色思政品牌,开设“场馆里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深化“非遗进校园”活动等,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强化协同育人立德树人导向,既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又强化家庭和社会育人功能,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实力提档升级行动彰显东莞特色。一方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推进虎门炮台旧址公园、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项目,让历史文化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鼓励支持“素人写作”发展,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擦亮“中国潮玩之都”等产业名片,力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基层治理和谐善治行动通过推进“莞香家园”建设,挖掘、引进、培育以企业、社会组织和热心市民为主的“社区合伙人”参与社区运营,推广建设“骑手友好社(街)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通过广泛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平台,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健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和系统性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扩面提质。
平安法治共建共享行动夯实法治基础。从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到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再到培育向上向善网络生态,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法治保障体系。东莞将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擦亮“平安东莞,一起来”等宣传品牌。
开展“全域文明迎全运”百日攻坚
十五运会赛事筹备已进入全力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塑造整洁、有序、文明、友善的城市形象,高质量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全域文明建设2025年重点攻坚阶段的首要任务。
东莞将秉承“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理念,从9月20日至12月31日,集中开展“全域文明迎全运”百日攻坚行动,深入实施“整洁有范迎全运”“畅行有序迎全运”“服务有爱迎全运”“全民有礼迎全运”四大行动。

整洁有范迎全运行动涵盖爱国卫生、环卫保洁、绿化美化、执法管理和公众参与五大重点。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全市蚊媒密度稳定控制在安全水平,全力切断传播渠道。通过每周开展一次全城清洗、推动全域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比赛场馆周边动态保洁等举措,提升城市整体洁净度。加速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品质提升建设任务,以“微改造”焕发城市新生机,优化城市家具和绿地空间,加强城市照明、市政设施等的管养维护,将空闲地改造为便民场所。强化市容秩序治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并发动市民通过“一键找城管”“全莞拍”等平台参与城市文明建设。
畅行有序迎全运行动将开展交通违法整治与文明引导。9月起,在全市40个重点路口路段设置卡点,严查“两客一危一货一面一校”及酒驾、飙车等交通违法行为。早晚高峰时段,将在全市50个重要路口部署警力执勤,全力保障38条赛事线路和18个关键路口畅通安全。11月底前,开展对快递员、外卖骑手等重点群体的培训,推广“随手拍举报”,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服务有爱迎全运行动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城市服务体验。开通12345服务专线,高效处置“全运会”“残特奥会”相关事项。推动重点场所依据适老化标准完善设施和服务,12月底前完成86座公厕的无障碍适老化改造,并开展应急救护、手语应用等培训。招募组建全运志愿服务队伍,科学规划设置“城市志愿服务站”,优化赛事场馆周边公共交通接驳体系,以东莞地铁1号线开通为契机,为市民和观赛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出行环境。
全民有礼迎全运行动将开展全场景文明礼仪培训,引导参训人员成为东莞文明形象的践行者和传播者。9月举行“全域文明迎全运”文明火炬传递活动启动仪式,发布《东莞市全域文明迎全运倡议书》。9月至12月,开展“文明火炬云接力”网络传播行动。全市还将围绕文明观赛、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主题,设计发布一批公益宣传海报、视频等,持续推送文明礼仪知识等信息,营造良好的迎赛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