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汇|靠回收电池成“独角兽”,这家公司用机器人“拆”出一片天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迎来大规模“退役潮”。如何高效、安全、环保地处理这些电池,逐渐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关键环节。

由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晟新能”)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的2024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能源汽车电池机器人化拆解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正在推动这一领域的技术变革。

传统电池拆解依赖人工作业,存在效率低、安全性差、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暴力拆解”不仅容易损坏电芯,还可能导致电解液泄漏、短路、起火等风险,同时伴随大量碳排放和能源浪费。

“过去几个人拆一个电池包,可能要耗上半天,还藏着不少风险。”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研究分院副院长过海华坦言,“尤其是CTP、CTC等新型电池结构,大量使用结构胶,传统方式几乎无法实现无损拆解。”

如何让电池“变废为宝”?金晟新能开发的机器人化拆解系统,融合了高精度视觉感知、力控操作、激光切割和环保型解胶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无接触、自动化、精细化的电池包拆解。

“我们采用机器人加激光切割的方式,完全避免了人工接触,大幅提升安全性。”过海华介绍,“尤其是在除胶环节,我们研发的环保解胶工艺,能高效处理CTP/CTC电池的结构胶,这是目前行业最难突破的环节之一。”

该技术不仅提升了拆解效率,更在节能降碳方面表现突出。据统计,相比传统工艺,机器人化拆解线可实现效率提升40%~50%,能耗降低70%以上,碳排放减少80%以上。这些数据背后,是对国家“双碳”目标的有力支撑,也为电池回收行业提供了全新的绿色解决方案。

“在新能源电池回收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过海华表示,“我们的技术在国内领先,也意味着在全球市场具备竞争力。”目前,金晟新能年处理退役电池能力达20.4万吨,位居全国第三方回收企业之首,也是全球该领域的头部企业。公司已完成C轮融资,估值120亿元,入选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

“退役电池不是终点,而是宝藏的起点。”过海华预计到2028年,全球动力电池将迎来退役高峰,金晟新能积极推进机器人拆解技术,正是对未来市场的前瞻布局。“我们不仅要追求拆得快、拆得安全,还要拆得有价值。通过精细化拆解,能够高效回收镍、钴、锂等有价金属,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作为首次参加省级机器人专项赛的企业,金晟新能也从中获得了更多跨界灵感。“我们看到很多团队在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创新,比如对电解液挥发气体的识别与处理,这些技术完全可以融合到我们的装备中,进一步提升安全性与环保性。”过海华说。

这或许也预示着,这家“独角兽”的绿色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