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刘远举
财经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2025年8月,滴滴、T3、曹操等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降低抽成比例,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旨在保障司机收入并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降低抽成保障司机收入,是大势所趋,平台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抽成问题,并不只是简单降低那么简单。在“滴滴开放日”活动中,司机、媒体、专家学者等60多位代表,围绕抽成问题,展开了讨论。
根据媒体的报道,司机的情绪和诉求都很热烈。其实,司机的诉求,说到底是收入。司机对标的是前几年,更早一些,是网约车刚刚开始的时候,甚至是出租车时代。但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开网约车辛苦,但收入并不低
回顾网约车发展的历史,一路走过来,广义上“开出租车”这件事,收入都在下降。以前开车、识路都是技能,再加上出租车牌照制度,出租车司机收入很高。技能稀缺性决定收入,随着导航和驾照的普及,“开车”的收入必然会下降。随着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最初的补贴红利,也没有了。
总体来说,现在开网约车的收入还不错。网约车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它不仅给那些中产家庭遭遇就业危机后,提供一个岗位,更帮助一些中产家庭,把自己的车,从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

曾遇到过一个北京司机,他有一辆丰田凯美瑞,一个月开专车,收入能达到一万八。当然,要达到这个水平会很辛苦,而且没有计入车的折旧。反过来说,这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资料,在关键时刻,转为了生产资料,所以,网约车会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根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调研报告,在六类蓝领岗位中,网约车司机以7623元的月均收入位列第二,高于外卖和快递。
根据这个报告,一线城市滴滴司机一个月收入能达到11000。前面提到的那个司机,算上折旧成本也差不多。再比如宁波的数据,用纯电动车跑网约车,一个月纯利润也能在7400多元。
所以,在很多网约车司机觉得这个行业越来越不挣钱的同时,这个收入水平,还会继续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开网约车的人越来越多。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广州注册网约车驾驶员17.12万人,日均活跃网约车驾驶员9.45万人。一个月后,注册网约车驾驶员17.70万人,日均活跃网约车驾驶员9.87万人。
这意味着,一个月的时间广州新增注册网约车司机约5800人,新增日均活跃司机约4200人。深圳的这个数字是4208人,成都是4616人。2023年,滴滴在中国拥有的活跃司机超过1900万。仅今年二季度,滴滴新增司机77万。一个必然要面对的现实是,网约车司机的收入还可能进一步下降。
其实,任何事情,重要的是预期。预期是否满足,决定了心态,而知识结构、认知,决定了预期。这就意味着,最终,对社会现象、对市场规律的认知,对未来的期望,决定了司机的满意程度。
正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司机即便知道大量的人正在涌入网约车这个行业——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但他们也会预期一个不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价。

不理解市场,才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在这次开放日上,就有司机提出,平台联合起来提价。且不说法律禁止价格联盟,市场规律也决定了,并不会是“一公里涨几毛,一趟车涨十来块就不坐车了吗?”实际上,价格曲线是连续的,任何微小的价格,都会引发需求的变动。
“昨天坐车感觉很便宜”,这种感觉,都会引发出下一次出行选择时,偏向网约车而不是地铁。或者,当这种轻微的倾向,放到大规模人群中的时候,就能引发需求的实际上升。反之,“网约车app上跳出的价格,贵了1块钱,就会让人放弃等待”。

网约车和公共交通有替代性,属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消费,所以,降价能带来更高的收入,当然也会更辛苦。从这个角度,降价,才是更好的选择。而从具体操作上来说,更灵活的抽成,可以让平台有能力发出更多的优惠券,吸引平时不打车的人。
抽成正是网约车和出租车最大的不同。网约车的效率、服务,都是建立在弹性抽成基础上的。通过先提高抽成,再返还;或者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抽成比例,平台可以调配运力,促使司机提供更好的服务。但高抽成会导致抱怨,出现在社交媒体上。
这些抱怨背后,是对市场规律的不理解。司机们有这个想法并不奇怪。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最近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也在推进这个原则。
但客观地说,很多人,哪怕自己都是靠资本要素获得财富,但从内心深处,对此都并不理解,所以,更何况司机。司机们一定会低估技术、数据、资本所起到的作用。
不认同市场规律,就会让司机产生愤怒感。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司机意见领袖的出现。一个庞大的市场化行业,必然会演化出各种精妙的结构。司机意见领袖就是这种演化的结果。他们很多人是一边开车,一边做视频;有些人甚至放弃了开车,转为专职视频博主。在获得网约车司机粉丝后,通过流量、带货、介绍租车等服务赚钱。
一方面,他们起到了收集司机群体意见的作用,同时,将平台的各种政策,传递下去。这个群体的人数相对少,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中间层的作用,减少平台沟通成本。加之他们普遍文化程度更高,交流也更加理性。但在另一方面,这个群体的根基源于司机,他们必须取悦司机,他们怕司机粉丝“取关”。为了获得粉丝,他们必须采取一种更为激进的姿态,激发更多的愤怒。
网约车司机有1000多万了,他们虽然是分散的,谈不上一个单位的同事,但借助微信、短视频等社交媒体,某种程度上,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管是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动,还是无人车的创新,这个群体都会被深度影响,反过来,也会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推而广之,在更大层面上看,在一个经济体复苏的时候,往往更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出清市场,促进流通,恢复生产力。但这种市场化的方式,往往带来不平等的感受,比如最经典的“倒掉牛奶”。
如果社会中,大多数人,不能正确认识市场,这种不平等感,就会阻碍市场规律发挥作用,让经济体更长时间地陷在经济低迷中,造成所有人的损失。毋庸讳言,在社交媒体发达,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当下,这种阻力会更大。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