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哇呜哇!娃哭闹时,很多家长会拿出“救命神器”——安抚奶嘴,孩子终于安静。可很多人不知道,这“神器”用不对就会变成“颜值杀手”!
近日,5岁的男孩乐乐被家长带到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就诊,主诉是“牙齿咬不上、吃饭慢、说话不清楚”。
医生检查发现,从正面看:乐乐微笑时,上前牙明显前突,上下前牙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缝隙,无法切咬食物;
从侧面看:下颌后缩,侧面轮廓呈“鸟嘴状”,下巴肌肉紧张;
口内检查:确诊为前牙开颌,即上下门牙在咬紧时也无法接触;同时伴有深覆盖(上牙过分包住下牙);
功能评估:吞咽时,舌头不是顶在上颚,而是习惯性地从开颌的缝隙中伸出,顶在上下牙之间,这是一种异常吞咽。
医生详细询问了解到,乐乐从婴儿期就极度依赖安抚奶嘴,白天嘬,晚上也嘬,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4岁半。在长达四年的关键发育期,奶嘴持续地存在于他的牙弓之间,就像一个楔子,阻止了前牙的萌出,同时将舌头压向下方,迫使下颌处于后缩位。
医生介绍,孩子的颌骨就像一块可以塑形的软泥,长期含着奶嘴(每天好几个小时),会悄悄改变孩子口腔的发育方向,可能影响脸型和牙齿整齐度,成为孩子的“颜值杀手”。
医生随后为乐乐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首先使用习惯破除矫治器(带有腭刺的腭网),物理上阻止他继续将舌头前伸;同时进行肌功能训练,教他学会正确的舌头位置(顶住上颚)和吞咽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他的开颌情况有了明显改善,面型也开始向正常方向恢复。
【知多D】
一、这些影响面部发育的坏习惯,您家孩子中招了吗?
除了安抚奶嘴,以下这些习惯同样需要家长高度警惕!
1.吮拇指习惯
面容改变:形成凸面型面容。上前牙像扇子一样散开前突,下前牙内倾,导致前牙开颌和深覆盖。吮指对应的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牙弓狭窄和开颌。
深度解析:吮吸拇指的力量直接作用于牙齿和牙槽骨,其强度远超想象。超过4岁仍未戒除,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畸形。
2.口呼吸
面容改变:形成典型的“腺样体面容”。面部拉长、下巴后缩、鼻翼萎缩、嘴唇肥厚外翻、腭盖高拱、眼神无光。整个人显得“呆滞”。
深度解析:口呼吸的本质是呼吸道阻塞(如鼻炎、腺样体/扁桃体肥大)。身体为了获得足够氧气,会自动调整头部姿势(前伸),长期会导致颈椎、体态问题。口腔长期干燥,唾液的自洁和缓冲作用消失,龋齿率飙升。
3.吐舌/异常吞咽
面容改变:导致前牙开颌和牙齿前突。舌头在吞咽时巨大的力量(每次吞咽约1.5公斤力)持续作用在牙齿上,阻碍其萌出并将其推向前方。
深度解析:这个习惯常是吮指、奶嘴等习惯导致的“后遗症”。因为前牙开颌,舌头不得不找个地方放,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4.咬唇习惯
咬下唇:导致上牙前突、下牙拥挤,加重深覆盖。
咬上唇:可能导致“地包天”(前牙反颌),下颌前伸。
深度解析:嘴唇肌肉的力量持续作用于牙齿,打破了口腔内外肌肉的力量平衡。
5.偏侧咀嚼
面容改变:面部不对称。常用侧咬肌发达,脸型丰满;废用侧缺乏咀嚼刺激,颌骨和肌肉发育不良,显得塌陷。严重者甚至伴有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
深度解析:孩子不用某边吃饭,根本原因通常是那边有蛀牙疼、或有牙齿早失导致咬不上。这是在回避疼痛,家长需要提高警惕。
二、家长如何见招拆招?
预防大于治疗,早期干预优于晚期矫正
1.第一次口腔检查:不晚于1周岁。让医生早期评估风险,给予个性化指导。
2.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定期(每3-6个月)检查,动态监控颌骨和牙齿的发育。
对症下药,多学科协作(MDT)
1.心理依赖型习惯(吮指、奶嘴)
<3岁:多以鼓励、安抚、转移注意力为主。
>4岁:需要积极干预,如使用“奖励日历”、苦味指套,并及时咨询口腔医生。
2.病理问题导致的口呼吸
第一步是去耳鼻咽喉科! 畅通呼吸道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确诊并治疗鼻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
3.已形成的错颌畸形
肌功能矫治(MRC):针对替牙期(6-12岁)儿童,通过软硅胶矫治器,训练口腔肌肉,纠正不良习惯,引导颌骨正常发育。
固定/活动矫治器:如腭网、舌挡等,用于破除顽固习惯。
正畸治疗:在恒牙期(12岁后)进行全面的牙齿矫正。
家庭日常观察与训练
观察睡姿:孩子睡觉时是否张着嘴?是否有打鼾?
“嘴唇游戏”:教孩子做闭唇练习,如用嘴唇夹一张纸片保持一段时间。
咀嚼训练:给孩子吃一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如玉米、苹果),促进颌骨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