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进入“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为“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战略指引。三年来,东莞紧扣部署,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总抓手,在产业升级、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东莞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在产业方面,东莞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城乡产业发展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长安镇依托“2+3”产业集群稳步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迈向千亿级规模;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为东莞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人居环境方面,村级工业园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绿美乡村建设全面铺开,城乡空间品质持续改善。厚街“村BA”、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兴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公共服务方面,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不断向镇村延伸。公办学位扩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基层医疗网络提质增效,养老托幼设施持续增加,“一老一小”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总体来看,东莞在“百千万工程”的牵引下,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积累了经验。必须看到,对标“百千万工程”的目标任务,东莞城乡融合仍存在不少深层次难题,必须以更大力度加以破解。
二、东莞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的结构难题
一是产业结构偏传统,新旧动能转换不畅。纺织、家具、玩具等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大量镇村企业停留在代工环节,数字化改造水平不足。虽然松山湖、滨海湾等片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周边镇村的联动不足,形成“核心强、外围弱”的格局,城乡产业协同不够紧密。
二是土地资源紧张与利用低效并存。东莞土地开发强度居全省前列,可拓展空间十分有限。同时,村级工业园改造缓慢,部分留用地因规划调整而长期闲置。城乡空间布局不合理,工业区与生活区交错,既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也阻碍产业升级。
三是集体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薄弱村难以跟上。雁田村率先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市标杆,但部分村仍然难以保障基本分红,村际差距显著。多数村收入依赖物业租金,产业投资不足,经济后劲不足。强弱村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城乡融合整体推进。
四是公共服务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城区教育和医疗资源集中度高,农村学校设施简陋、师资不足,镇村医疗机构只能提供基础服务。养老和托幼资源短缺,部分镇村老龄化加快,但养老机构数量有限,托育服务覆盖不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现实供给存在差距。
五是人口融合度不够,基层治理压力加大。外来人口占比超过七成,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覆盖不足。交通压力日益突出,城镇主干道高峰期拥堵严重。本地居民与外来常住人口之间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合度不足,部分工业重镇人口流动频繁,治理难度显著提升。
三、东莞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的破解路径
破解东莞城乡融合发展的瓶颈,必须把“百千万工程”作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施策,在产业升级、空间重构、集体经济、公共服务和人口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
在产业方面,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长安镇“2+3”产业集群的实践表明,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能够增强镇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全市应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人工智能、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布局,推动松山湖—滨海湾科技走廊成为区域创新策源地。
在土地方面,要以空间重构破解“紧张与低效”的矛盾。村级工业园改造是关键,要通过“工业上楼”“混合开发”盘活低效用地,完善退出机制,提升土地产出效益。结合市轨道交通1号线即将通车的契机,推广TOD模式,在轨道交通枢纽周边打造研发、居住、商业融合的新样板,推动城乡功能联动。
在集体经济方面,要推动从“收租分红”向“投资经营”转变。雁田村突破百亿的经验表明,资源盘活与机制创新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东莞要引导村组资金进入股权、基金、物流、文旅等领域,让“沉睡资金”活起来。要推广强村带弱村、飞地经济、片区组团等做法,推动弱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要加快建设集体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资产可视、资金可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加快推进均等化。教育领域,要扩大公办学位供给,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均衡师资配置;医疗领域,要加快医联体建设和远程诊疗网络,让优质资源下沉镇村;养老和托幼领域,要加快建设普惠性机构,形成“一老一小”全覆盖的服务体系;文化领域,要继续打造“村BA”、村晚等乡村文化品牌,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
在人口治理方面,要提升融合度和治理效能。要完善积分入学和住房保障政策,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缓解居住压力;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改善通勤条件。要坚持党建引领,推广石排、寮步等镇的网格化治理经验,利用数字化赋能提升治理能力,引导外来人口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城乡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持久战。今年“百千万工程”迎来“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东莞必须以更大决心破解难题,以更实举措抓落实,把产业升级的潜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把土地资源的瓶颈转化为改革契机,把集体经济的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把公共服务的短板转化为民生亮点,把人口融合的压力转化为治理合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城乡融合打造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让城乡居民共享更多美好生活成果,为全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东莞力量。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东莞市社科院特约研究员)